胃缓胃下垂中医诊疗方案
2019-2-7 来源: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次胃缓(胃下垂)中医诊疗方案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
主要症状:脘腹痞满或坠胀,嗳气不舒,纳差,乏力。
次要症状:胃脘疼痛,恶心呕吐,大便秘结或便溏,畏冷,消瘦。
可见于任何年龄段,以青年女性及中老年人多见,多发生于瘦长体形患者、经产妇及慢性病患者,治疗疗程长,难度大。
根据病史、症状、体形及影像学检查可诊断。
(二)证候诊断
1.脾虚气陷证:脘腹坠胀,食后益甚,或便意频数,或久泄不止,肛门重坠,或脱肛,神疲乏力,食少,腹胀,便溏,眩晕。舌淡,脉弱。
2.脾虚阴损证:脘腹坠胀,胃脘痞闷,食后更显,神疲乏力,气短懒言,咽干口燥,烦渴欲饮,午后颧红,小便短少,大便干结。舌体瘦薄,苔少而干,脉虚数。
3.脾肾阳虚证:脘腹坠胀,食后更甚,喜温喜按,食少便溏,畏冷肢凉,胃中振水,呕吐清水,神疲乏力,腰酸。舌淡胖,苔白滑,脉沉弱。
二、治疗方法
(一)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中成药
1.脾虚气陷证
治法:补气升陷。
推荐方药:补中益气汤合升陷汤加减。黄芪、党参、白术、当归、炙甘草、柴胡、升麻、枳壳、陈皮、桔梗等。
中成药:补中益气颗粒、香砂六君子丸等。
2.脾虚阴损证
治法:补脾益胃。
推荐方药:参苓白术散合益胃汤加减。太子参、生黄芪、山药、玉竹、麦冬、石斛、佛手、桔梗、炙甘草等。
中成药:阴虚胃痛颗粒、养胃舒等。
3.脾肾阳虚证
治法:温补脾肾。
推荐方药:附子理中汤合苓桂术甘汤加减。党参、白术、炙甘草、茯苓、干姜、桂枝、附子等。
中成药:温胃舒胶囊、虚寒胃痛颗粒等。
本病除上述证型外,常兼有肝郁、气滞、血瘀、食积、湿热等。肝郁气滞加柴胡、绿萼梅、厚朴、苏梗;血瘀加丹参、赤芍、桃仁;食积加焦山楂、麦芽、谷芽、莱菔子、神曲;湿热加茵陈、豆蔻、黄连。
(二)针灸治疗
1.体针
(1)主证
脾虚气陷证:取穴:百会、气海、关元、中脘、脾俞、胃俞、足三里、神阙等。方法:多用补法,可针灸并用或隔姜灸。
脾虚阴损证:取穴:中脘、气海、关元、百会、足三里、神阙、三阴交等。方法:多用补法,多针少灸。
脾肾阳虚证:取穴:脾俞、肾俞、中脘、气海、关元、百会、足三里等。方法:多用补法,可针灸并用或隔附子饼、姜灸。
(2)兼证
肝郁证:配肝俞、太冲、三阴交等,宜平补平泻,多针少灸。
气滞证:配行间、章门、期门等,宜平补平泻,多针少灸。
血瘀证:配血海、膈俞等,宜平补平泻,针灸并用。
湿热证:配阴陵泉、曲池、合谷等,宜多用泻法,只针不灸。
食积证:配天枢、梁门、大横等,宜平补平泻,针灸并用。
1.药物敷贴疗法
功能:行气消胀
药物:用槟榔、莱菔子、枳实、厚朴、木香、大腹皮、香附等等份研粉而成。
方法:取适量以茶油搅拌成膏,外敷中脘穴或神厥穴。每日1~2次,1次贴8小时后取下,3天为1疗程。
禁忌:对药物过敏者、孕妇等。
2.穴位埋线疗法
功能:利用羊肠线对穴位的持续刺激作用达到治疗效果。
方法:取中脘、脾俞、胃俞、气海、足三里等穴。行常规穴位埋线,每次埋线1~3穴,2周1次。
禁忌:皮肤局部有感染、溃疡;孕妇;对羊肠线过敏者。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