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方医学简介上
2018-5-5 来源: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次汉方医是日本人对中医的称谓。据考证,中医是公元五世纪经朝鲜半岛传入日本的。在日本的江户时代(~年)约相当于中国明末及清代,汉方医进入了鼎盛时期,已成为服务于皇宫贵族的御殿医。自明治时期以后,由于受到明治维新、脱亚入欧思维的影响,汉方医出现了一时的衰退现象。但由于化学药具有的毒、副作用,以及慢性病和疾病种类的增加和变化,汉方药的优势逐渐的显现出来,除了有明确的适治范围,而且疗效显著,拥有稳定的患者群。
日本北里研究所东洋医学总合研究所,对使用汉方药的名患者(其中男性人、女性人)的病症进行了统计,使用汉方药的基本状况是:
病 症
男性
(%)
女性
(%)
体质虚弱、癌症补助疗法、胃肠炎、
男性的慢性肾炎、前列腺肥大症、
女性的便秘、膀胱炎等
51
45.5
特应性皮炎、支气管哮喘
16
10
肝功能障碍
8.8
3.5
高血压、肥胖、糖尿病
6
5
湿疹、荨麻疹、痤疮
6
9
植物神经失调、眩晕、耳鸣、头痛
5
9
过敏性鼻炎
5
4
关节痛、腰痛、神经痛
2
4
类风湿性关节炎
0
4
月经不调、痛经、不孕症、
子宫内膜炎、四肢逆冷
0
6
以上这些病症就是日本汉方医的主要治疗范围,其中占绝大多数的患者是体质虚弱者和癌症的补助疗法、前列腺病变、便秘等。近年来,求治于汉方医的特应性皮炎、支气管哮喘的患者和生活习惯病(肝功能障碍、高血压、肥胖、糖尿病)的患者也呈上升的趋势。而且,女性患者约占70%,主要原因是女性患者希望得到和缓的治疗,由于担心西药的副作用,所以求治于副作用较小的汉方药。在日本,孕妇的治疗多使用汉方药,主要也是考虑汉方药对孕妇较安全。例如:妊娠咳嗽者,治以桂枝加麦门冬汤;妊娠便秘者,治以麻子仁丸;妊娠腰痛者,治以当归芍药散或芍药甘草汤;产后恢复,则以当归芍药散或十全大补汤。正是由于汉方药具有完整的治疗理论和规范的处方配伍,所以也得到了日本政府的重视。年,汉方药内服颗粒制剂已被日本政府列为医疗保险的范围,确定了汉方医的合法地位,保证了汉方医学研究的正常进行。可见,汉方医学在日本被国民接受的主要原因是汉方医规范的治疗体系。
以下为汉方医的主要内容:
诊 断
四诊(即:望、闻、问、切)是汉方医的主要内容,这一点与中医是相同的,不同的是汉方医的四诊包括了腹诊和诊查患者足背的趺阳脉。
一、望诊
主要是医生通过目测,观察患者自步入诊室时的体形、面色、肌肉、肌肤的基本状况,动作是否敏捷,精神状况,以及舌诊等主要内容。
在舌诊上,除了观察舌质、舌苔以外,还包括观察舌底静脉是否有紫暗、肿胀、怒张等异常。
望诊主要是观察患者的面色、皮肤的质地、眼睛的四周、口唇的颜色,所以,对于化妆的女性患者要事先告知卸妆后再进行诊断;此外,不可在就诊前刮舌苔、吃东西。
二、闻诊
闻诊主要是耳闻和鼻嗅。
耳闻主要包括了患者的语音、咳嗽、呼吸声、胃内和肠内的异常水鸣音、口臭等,所以,患者就诊时要禁用香水和其它芳香剂等。
三、问诊
1、症状是何时始发。
2、病症加重的主要因素(如气候、季节、情绪、饮食、环境等)。
3、有无恶寒、恶热、自汗、四肢逆冷,食欲、大小便有无异常,以及睡眠状况等。
4、胃肠的基本状况如何。
5、平时的工作环境和生活环境是否存在着引起身心紧张的因素。
6、每天的生活习惯和运动状况等。
四、切诊
包括了脉诊、腹诊两类。
(一)脉诊
主要是对手腕部的动脉进行的诊断方法,包括了脉的深浅、脉的缓急、脉的紧张状态等。
(二)腹诊
腹诊是汉方医学非常重要的诊断方法。在进行腹诊以前患者应先排净小便,其方法是:患者仰卧,露出腹部;医生双手重叠用指端按压患者腹部的特定部位,观察患者腹部肌肉的紧张度(抵抗感)、腹部肌肉与皮肤的弹性、腹内有无动悸感、有无满闷撑胀感、有无压痛感等。在汉方医临床中,无论何病、何症,都必须对患者的腹部进行检查,即便是眼、鼻部位的病症,也要进行腹诊,以了解患者全身的基本状况,为正确的治疗提供必要的参考。
腹诊的主要内容有:
1、胃内停水 上腹部轻压时胃部有振水声,此为胃内停水。此外,水毒也有同样的症状,主要表现为:体形偏瘦、胃下垂、胃壁肌肉紧张力低下等。
2、胸胁苦满 两侧肋骨下缘支满感,有压痛和抵抗感。此外,还包括了哮喘与肝胆系统病症等。
3、心下痞硬 剑突下支满、压痛,或压之有不快感,大多为消化系统的异常。
4、小腹硬满(少腹急结) 小腹位于脐下,主要表现为小腹硬满、膨胀,有压痛和抵抗感,多为瘀血证,常见于女性与肝郁有关的痛经或月经异常。少腹位于腹股沟的小腹侧,少腹急结为女性特有的瘀血证,一般多位于左下腹部有明显的压痛。
5、小腹不仁 小腹不仁是指触诊脐下腹部时,该部位的肌肤呈现软弱无力,是虚证的表现。常见于老年人腰、下肢痿软无力,心下悸。
6、心下悸 触诊剑突下的周边部位,会有动悸感。主要是位于脐部周围的腹部大动脉的搏动,位于脐的斜上方有动悸感(脐上悸),脐斜下方有动悸感(脐下悸)。
汉方医的腹诊与西医的腹部触诊是不同的,西医的腹部触诊主要是为了诊断,而汉方医的腹诊是治疗理论的组成部分。汉方医的治疗理论和处方的设定与腹诊的异常有直接关系,也就是说,腹诊是治疗的原点。此外,医生对患者腹部进行详细地检查和询问,也可给患者以安心感和精神安慰,有一定的心理治疗的作用。
治 疗
一、汉方药的效果
汉方药多是植物药、矿物药、动物药,是通过煎煮、粉碎后口服;所以,汉方药一般要连续服用2周,特别是对一些慢性病的治疗则多需要连续服用2到4周。但在连续服用期间会出现证和药不符的情况,此时要及时和汉方医相谈,不可认为汉方药没有明显的副作用就可长期的服用。在开始服用汉方药时,有些人会出现某些身体不适的症状,如下利、呕吐、眩晕、头痛等一时性“恶化”的现象,称之为瞑眩证。所谓瞑眩,是人体适应药物的正常的生理反应。但是,也有些是因为辩证偏差、药不对证而引起的副作用。
容易出现副作用的部分植物药:
名称
作 用
甘草
血压上升、浮肿、痉挛、下利等
地黄
食欲不振、恶心、胃痛、下利等
大黄
食欲不振、腹痛、下利、孕妇慎用
人参
发疹、皮肤瘙痒、荨麻疹等
麻黄
不眠、动悸、腹痛、高血压、心脏病者慎用
附子
呕恶、眩晕、肌肉痉挛等
值得注意的是暝眩与副作用很相似,但两者之间却有本质的不同,暝眩比副作用出现的早,一般在服用后1~2天出现,而副作用比暝眩的症状要剧烈和明显的多。如:甘草配合其它汉方药大量长期服用时,会造成血压上升,或低钾血症、下利、食欲低下、发疹、眩晕等,就是服用甘草的副作用。
二、汉方医的治则
汉方医的治则大致分为治标和治本两类。
(一)治标
治标主要是旨在改善外感等急性病的病症为主的对症治疗,其治法体现了汉方医独特的治疗理论。汉方医的治标包括了“汗、吐、下、和”四法。
1、汗法 主治太阳期。病情初起、病位较浅的病证,通过发汗促使病邪排出体外。代表方剂是葛根汤、桂枝汤。
2、吐、下法 其中,吐法主治阳明期,是病邪进一步深入体内的阳明期阶段,主要是通过呕吐的治疗方式促使病邪排出体外;下法,是病邪到达少阳期,主要是通过服用下利药物迫使患者集中排泻大便,促使病邪排出体外。吐法与下法属于同一个治疗体系,其中下法的使用多于吐法。代表方剂是大黄加桃仁承气汤、桂枝芍药大黄汤。
3、和法 主要用于调整表层和深层不协调的病症,是将位于表层与深层的病邪进行调整、中和的治疗法则。和法重在调整,以改善体内的环境。代表方剂是半夏泻心汤、小柴胡汤。
汉方的治标与西医的对症治疗是不同的。西医的对症治疗是抑制病症;汉方医的治标是对抗病症,使用与病因相反性质的药物,改变病因的性质,加速病邪排出体外。其特点是:副作用小,对生活质量影响小。
(二)治本
治本主要是改善体质的治疗。主要用于对慢性病的治疗,其目的是为了提高患者的免疫力和对疾病的抵抗力,以改变人体的体质促使疾病的痊愈。这一点恰恰是西医治疗的软肋。治本主要适用于对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等与不良的生活习惯相关的病症的治疗。治本的关键是将患者的心、身视为一个整体进行调整和治疗,改善人体内外的失衡。对于急性感染等病症,则需急则治标,以改善、治疗病症;而体力的恢复,以及生活习惯病,则需要调理体能以治本。
汉方医药的治疗是改变患者的“证”,而“证”也是汉方医调整处方和治疗方案的主要依据;所以,汉方医的治疗理论,要优于西医针对病症、对抗病症的治疗观。那么,汉方医的“证”究竟是什么,包括了那些内容?
1、西医的“病症”与汉方医的“证”的区别
西医的诊断十分重视检查方法和手段。由于疾病不可能是一病一症,所以要掌握每个病不同病症的特征,并利用各种检查手段和措施根据病症对疾病进行诊断。由于疾病的病症是多样的、复杂的,同样的疾病会因病期和体质的不同出现不同的病症;相反,不同的疾病也会出现相同的病症。因此,西医就必须利用检查来加以鉴别,在检查结果出来以后还要使用排除法,排除掉与疾病无关的病症或检查的结果,以便明确病名按照病名进行治疗。病名明确以后,只要是成年患者,则无论患者的性别、体质、体重的不同,其使用的药物和治法是相同的。
汉方医虽然也有病名,如感冒、真心痛等,但并不是根据病名进行治疗,而是根据“证”。在汉方医的治疗理论中,非常重视对“证”诊断和鉴别诊断。所谓“证”,是症状、体征、体质的统称。由于每个患者的体质、病态、环境、性格、生活习惯的不同,所以,即使病名相同,“证”的差异却很大。对各种症状要仔细地观察、分析,还要结合患者体质、病态等综合情况全面地考虑,以便为治疗提供科学的参考。在治疗中要抓住“证”,根据“证”的变化随证治疗。随证治疗要分析患者的体质、体能,要对自觉症状以外的身体症状进行分析、鉴定,根据病态的变化,仔细调整处方予以治疗。所以,汉方医的科学性在于客观的分析、全面的把握、随证治疗,与西医的治疗方法是完全不同的。
2、“证”的鉴别
“证”,是患者的体质、病态的个性(特征)表现;换言之,要对每个患者的全身的状态,包括精神、情绪、病症、体征、体力等进行观察和分析。为此,要综合观察患者的体格和体质的强弱、体力的有无、面色的好恶、声音是否清晰和高扬、是否过胖或过瘦、性格开朗还是压抑、整体健康状态如何等相关内容,只有这样才有可能从整体观的角度对患者的疾病进行准确的诊断。
汉方医的诊断主要是根据“证”提示的相对事象的均衡或不均衡予以诊断,患者的相对事象主要包括了几对相互对立的概念,如:阴与阳、表与里、虚与实、寒与热。汉方医将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础物质概括为:气、血、水与五脏、六腑的共同作用的结果,而病态的性质、原因也通过气、血、水与五脏、六腑的异常表现出来。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