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囊文摘华青神奇的中医专药一
2017-2-11 来源: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次华青简介:
本科、硕士、博士分别毕业于江西中医药大学、南京中医药大学和广州中医药大学。曾在江西中医药大学、南京中医药大学任教多年,从事科研、医疗、教学工作。多次到香港大学讲学。从医30多年,师从全国名中医施仲安、宋立人,广东省名中医黄海龙、罗陆一等人,继承其学术思想和医疗经验。《中华本草》常务总编审组审编、品种组编委、学术秘书。参编《中国医学百科全书》《现代中医药学大辞典》《50种中药材的开发与应用》等多部著作。
导言
中医看病讲究辨证施治,当一个患者来诊时,医生首先运用望、闻、问、切四诊方法收集病情资料,然后再进行辨证分析,辨证分析的方法可以采用脏腑辨证、六经辨证、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八纲辨证等,再下一步就是制订治法,最后是选方用药——我们归纳这个看病的过程为理、法、方、药四部曲。现在高等中医药院校的教材都是这么写的,老师也是这么教的,临床上也大多是这么用的,无疑这是正确运用中医药临床实践的途径,是中医药的特色之一,是中医药区别于西医的关键点之一。但是,当我们将这套熟记在心的方法,按部就班地在临床使用时,往往会碰到这样的情况:明明辨证无误,选方用药觉得也没什么问题,可患者反馈回来的效果却不怎么理想,甚至完全没有效果。更受打击的是,有时患者某天再回来告诉你他在哪里得到一个偏方,只用一味药吃了不多久病就全好了。这种单味药的偏方,可以称之为“专药”。
“专药”的概念
“专药”目前并没有公认统一的概念,检索“专药”词条文献可以发现,许多中医药方面的文章谈到专药几乎都是和“专方”连在一起并称“某某病的专方专药”,但其实质内容还是“专方”,文献中的所谓“专药”是指组成专方所使用的中药,并没有特别的含义。
1.专药必须具有通用性和显效性
我对“专药”的理解是指对某些症状、某些疾病或者导致疾病的病理因素具有特别效果或者说是效果特别好的药物,当临床见到这些适应症状、疾病或病理因素时就可以使用。其他有效但不是任何情况下都可以使用的药物就不成为专药。所以,专药必须具备对某一症状或疾病治疗的通用性和显效性。
比如大家都熟悉的茵陈就是治疗黄疸的专药,各种原因引起的黄疸,无论寒热虚实都可以使用。又比如黄药子这味药是治疗甲状腺肿的专药,只要是甲状腺肿大,不管是单纯甲状腺肿还是甲状腺结节或是其他种类的甲状腺肿大都可以用。
某种意义上,专药这有点像西药的使用方法,但中医在使用专药时还是有自己不同的地方。专药还可以身兼多职,同一药物可以是两种甚至三种症状或者疾病的专药。比如,金钱草既是结石的专药,也是胆汁反流性胃炎的专药。土茯苓既是梅毒专药,也是痛风专药等等。
专药本身并不是只对某一单独的症状、疾病或病理因素具有明显效果,大多还有别的功效。上面说到的茵陈除了治疗黄疸,还可以用其清热利湿的作用治疗湿热引起的口腔溃疡、皮疹等疾病。黄连是治疗痢疾的专药,但黄连还可以治疗火热上炎的发热、烦躁、痈疮肿毒、失眠等多种病症。
2.专药为“要药”又不等同之
专药还与中药学里的“要药”关系紧密。“要药”是重要药物的简称,是针对某种疾病或者某种病机的重要药物,如白芷是治疗阳明头痛的要药,藿香为芳香化湿浊的要药等。专药与要药既有联系又有区分。我认为,专药基本是某种症状或疾病的必用药,用了疗效有保证,要药则不一定。
专药突出一个“专”字,是专门治疗这种症状或疾病的意思,有点非此不可、无可替代的感觉,要药则可能有一些替代品或者只是针对某种证型的药物。专药数量较少,要药数量较多。从含义范围上说,专药都是要药,但要药不一定是专药。比如,白芷是治疗头痛的要药但不是专药,因为白芷仅对外感特别是阳明经的头痛效果较好,对内伤头痛基本无效,甚至有副作用;而川芎是治疗头痛的专药,因为无论外感还是内伤,风寒还是风热,虚证或是实证,川芎都有较好的效果。
专药的进一步发展还产生了“药对”,药对是中医临床常用的相对固定的两味药的配伍组合,是中药配伍应用中的基本形式。许多药对就是专药的固定搭配,如海藻、昆布都是治疗瘿瘤和瘰疬的专药,两者临床常常配合使用,形成治疗瘿瘤和瘰疬的专药药对。全蝎、蜈蚣同为治疗痉病的专药,两者也经常配伍加强息风止痉的力量。
“专药”使用原则与方法
1.有是症(证),即可用是药
专药在临床见有针对性的症状、疾病和病理因素可以单独使用,这与单方使用是一致的。比如,可以单用金钱草泡茶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单用黄连治疗湿热痢疾。但专药也有寒热温凉的偏性,某些专药还有一定的毒性,因此现代临床使用专药多配合其他药物组成方剂。专药配用其他药物其实就是在辨证施治的前提下,用其他药物来提高疗效或者监制专药的偏性或毒性,也可以是在辨证施治的基础上加用专药来提高疗效,同时也避免专药的毒副作用。
举例来说,茵陈是治疗黄疸的专药,临床遇见黄疸时,我们需要收集患者的全面资料,分析他是阳黄还是阴黄。如果患者黄疸色鲜明,兼有发热口渴,小便黄赤,大便秘结,舌质红,舌苔黄腻,脉弦数,我们诊断为阳黄,用茵陈为主药,配用大黄、栀子以清热利湿退黄,这就是茵陈蒿汤;如果患者黄疸颜色晦暗,兼有脘腹胀闷,食欲减退,神疲体乏,畏寒肢冷,大便溏薄,舌体胖大,舌苔白腻,脉濡缓,我们就诊断为阴黄,用茵陈为主药,配白术、附子、干姜等以温化寒湿,健脾退黄,这个方剂叫茵陈术附汤。黄连是治疗痢疾的专药,临床碰到腹痛,里急后重,下痢赤白脓血,赤多白少,肛门灼热,舌红苔黄腻,脉滑数,我们诊断为湿热痢疾,有时单用黄连还觉得力度不够或者对痢疾伴随的腹痛、里急后重症状效果有限,这时需要加用黄芩清热燥湿,芍药缓急止痛,木香、槟榔行气导滞,这就是芍药汤;如果是下痢赤白黏冻,或下鲜血黏稠,伴有心烦,口干口渴,舌红少津,苔少或无苔,脉细数,我们诊断为阴虚痢疾,可加入阿胶、当归等养阴和血,方名驻车丸;如果是慢性痢疾,腹痛绵绵,下痢稀溏,时夹少量黏冻,伴饥不欲食,四肢不温,舌红,苔黄腻,脉沉缓,我们诊断为寒热错杂的痢疾,可配合黄柏清热燥湿,干姜、附子、细辛等温脾祛寒,乌梅涩肠止痢,这就是乌梅丸。
2.专药为主药,用量普遍大
专药在方剂中大多处于主导地位,基本上都是方中的主药,所以多数情况下专药用量一般都比较大,只有这样才能发挥专药针对性的作用,提高临床效果。如果专药用量和其他的药物没有什么差别,也就不成其为专药,期待的效果也很难实现。专药必须大剂量使用这一点非常重要,这是专药发挥效果的关键,后面我会用具体的真实病案来说明。
专药的用量经常超出中医教材和《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记载的用量,这样产生了有关医生执业安全方面的问题,已经有著名的中医人士在呼吁解决这个问题。教材和《药典》有关具体中药的用量规定都很保守,已经远远落后于临床实际。造成这种情况的根本原因是教材和《药典》参照的是药物的通常习用量以及西药用量规定的方法,如根据所谓药物中某些有效成分的含量或者有毒物质的含量得到的。实际上中药的临床应用和西药是有极大不同的,我们可以通过配伍、煎煮、服法等方法,发挥药物的功效,避免毒副作用。典型的如附子,教材及《药典》规定剂量是3~15克,但在回阳救逆或治疗阴寒较甚病症时,火神派医生常常用至上百克,最大报道有用至克的。为防止附子中毒,临床常配伍大剂量生姜和甘草,加长煎煮时间(先煎3~6小时)减轻其毒性,同时发挥其专长,实践证明这样使用是安全的,临床效果又好。又如白术,《药典》规定剂量是5~15克,但用于通便时必须在60克以上才有卓效,如果担心有壅脾副作,可以通过配伍理气药来解决。
3.辨证、辨病、辨因用专药
我把专药的应用方法分成三种:第一种是根据症状用专药,我称为“辨症用药”,有是症,用是药,比如:患者出现了腿脚抽搐拘紧难伸的症状,我们就可以考虑使用木瓜;出现颈项拘紧不舒,就要加用葛根;头痛就可以考虑用川芎;患者有大便秘结不通,就可以考虑用大黄。第二种是根据疾病用药,我称为“辨病用药”,这里的“病”主要是西医诊断的疾病名,如诊断为扁平疣就可以用薏苡仁;诊断为肺脓疡就可以用金荞麦。第三种是根据疾病病理因素来用药,如胆汁反流性胃炎的病人,可以加用金钱草以利胆;胃下垂的病人是平滑肌松弛,可重用枳实以兴奋平滑肌,使下垂的胃复位。
无论上面哪种方法都不要,也不应该忘记是在辨证施治的前提下使用专药,即是在辨证施治的基础上加用专药,或者是在使用专药时加用辨证施治的药物。只有这样用药才是中医的方法,否则就沦为跟西医一样了,效果也就好不了。
上文摘录于《青囊》(),全文见书。全书目录如下:
一、“青囊”解(卢东霖)
二、千古本草(陈仁寿)
三、《内经》三考(张效霞)
四、清明上河图的医药图像(张树剑)
五、《金匮真言论篇第四》之历法解读(梅雨)
六、红楼方解二则(李友白)
七、经络原理品读(张建斌)
八、中医是怎样看病的?(余新)
九、中医为什么总说你“脾虚”?(武建设)
十、神奇的中医专药(华青)
十一、药用植物与历史名人(洪恂)
十二、金陵医星张简斋(蒋龙魁)
十三、苏东坡与中医的那些事儿(姚李吉)
十四、医药之遐想二则(李崇超)
主 编:陈仁寿
副主编:李崇超
编 委:卢东霖、李友白、蒋友魁
出版单位: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策划:赵燕宜
编辑:马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