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后腹直肌分离的真相
2021-8-11 来源: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次很多生完孩子的女性都会面临这样的尴尬:肚子松垮下不去、膀宽腰圆瘦不下来、小肚便便难以消。有研究表明,阴道分娩后女性腹直肌分离患病率为60.3%,剖宫产后女性腹直肌分离患病率为70.8%,2次及以上剖宫产的女性腹直肌分离患病率高达90.8%。由此可见,腹直肌分离在产后确实非常常见。
什么是产后腹直肌分离?腹直肌位于腹前壁正中线的两旁,起于耻骨联合和耻骨嵴,止于胸骨剑突和第5—7肋软骨,由称为腹白线的软组织连结在一起。在孕晚期,增大的子宫会将腹肌拉长,使两条腹直肌从腹白线的位置分开,这种现象被称为腹直肌分离。
如何诊断腹直肌分离?妊娠期腹直肌可发生生理性分离,其分离距离较小,产后可自行恢复;当分离距离过大时即为病理性腹直肌分离。
临床上通过判断左右侧腹直肌之间的距离来诊断,常用测量方式包括手测法、尺测法以及B超。但目前缺乏统一的诊断标准,常用的标准为:触诊确定脐水平线与两侧腹直肌的内侧缘的交点,使用软尺测量两点之间的距离,>2cm(亦有>2.5cm)者诊断为腹直肌分离;或者指测宽度>两指,即初步诊断为腹直肌分离。
为什么会发生腹直肌分离?妊娠期女性体内激素变化使结缔组织弹性改变以利于胎儿发育及分娩,随着胎儿逐渐增大,腹白线拉伸并变得薄弱,腹直肌间距离增大,从而产生腹直肌的分离。
我会发生腹直肌分离吗?研究表明:身材纤瘦、多胎、多产、高龄产、肌肉张力低下、脊柱前凸的女性易患腹直肌分离;第一次妊娠时发生腹直肌分离的女性在第二次妊娠时发生腹直肌分离的几率明显增加;有过脐疝、腹壁疝和不稳定骨盆病史的女性在妊娠时也易发生腹直肌分离。
如何预防腹直肌分离的发生?孕前及产前有意识地进行自主训练有助于降低腹直肌分离的发生。可每日在家自行站姿收腹、跪姿收腹、跪姿伸腿、仰卧抬腿、仰卧蹬腿、平板支撑等康复动作,从而加强腹壁的肌肉力量。
如何自查是否有腹直肌分离?仰卧,两腿弯曲。露出腹部,左手在头后支撑,右手食指和中指垂直探入腹部,身体放松。然后将上身抬起,感觉到两侧腹肌向中间挤压手指,如果感觉不到挤压,那么就把手指向两边挪动,直到找到紧张的肌肉。然后用手指测量两侧腹直肌间的距离。小心!腹直肌分离的6大危害!1、肚子大且松弛由于产后腹直肌分离,腹部肌肉对内脏组织的包裹束缚能力下降,导致腹部松垮肥大向外膨出。即使是产后很久,也像怀有几个月身孕样,大腹便便,腹背松弛,很影响美观。2、骨盆前倾、腰椎前凸怀孕后由于腹壁的张力和弹性大不如前,盆底肌与膈肌托撑的腹腔与盆腔空间发生较大的改变,腰骶椎要承受更大的压力,久而久之就会出现骨盆严重前倾,腰椎前凸的不良姿势。3、腰背疼痛腹直肌分离的程度越深,腹部的肌肉的力量就弱,如此一来,腹直肌对腰背部的承托力就变小,竖脊肌承受的压力就变大,导致很多产后女性出现腰背痛的情况,尤其是在长时间走路之后腰背痛的情况会有明显的加重,严重的患者甚至不能顺利起床。4、盆底功能障碍盆腹是一-体的。当腹直肌分离,导致内脏松弛下垂,久而久之压迫盆底肌及肛门括约肌,让盆底肌更松弛,容易引发尿失禁、脏器脱垂等并发症。5、呼吸与消化不良腹壁核心肌力减退,造成前腹壁肌肉屏障功能减弱甚至缺失,导致腹腔内脏膨出、膈肌下降,使呼吸功能减弱、肺活量减少,胃下垂、肠蠕动减少,容易发生打嗝、嗳气、便秘等情况。6、内脏移位和脐疝如果腹直肌分离长时间得不到缓解,更要严重的时候,腹盆脏器移位,还会出现部分纤维断裂、腹肌松弛、腹压减弱、收缩无力等情况,甚至脐疝的情况,严重影响着身体健康。如何治疗腹直肌分离?腹直肌分离主要以非手术治疗为主,包括:自主训练、纠正姿势、背部护理、外部支持(如使用绷带或穿紧身衣)及有氧运动;另外低频电刺激也可以改善腹直肌分离,通过电刺激使腹部肌肉(腹横肌、腹直肌)被动收缩,可以对肌群进行强化训练,恢复脊柱生理弯曲并改善骨盆倾斜度,可以克服患者自主训练方式不正确,无法使腹部肌群得到充分的锻炼及依从性较差的问题。
腹直肌分离不仅影响身材
还长期直接影响宝妈的身体健康
在产后42天检查中
发现很多女性朋友既有盆底肌松弛问题也有腹直肌分离问题在这种情况下建议先进行盆底肌康复至3级以上再进行腹直肌康复训练目前,可以通过电刺激结合手法按摩、凯格尔训练进行康复训练有些人问“我明明治好了,怎么又出现反复”可能原因一:可能治疗时间还不够尚需要增加疗程巩固疗效可能原因二:未避免肥胖或有经常高强度的卷腹动作等可能让腹直肌再次分离的危险因素腹直肌分离的危害很多康复治疗要趁早,康复巩固也要坚持产后康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