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里的虚气虚
2024/7/30 来源: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次什么是“气”
中医把人看做一个整体,认为人与自然是和谐的,天人合一,养生贵在顺其自然。中医的哲学是朴素唯物主义,以其宏观的理论思想,把特定的生理、病理特点以中医的方式进行了命名。比如,中医的“气”不是通常所说的气体的气,而是指物质实体,是构成宇宙天地以及天地万物的最基本元素,具有运动的属性。“气”的运动是气内部的相互作用,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源泉,“气”和“形”以及两者的相互转化是物质世界存在和运动的基本形式。
气的来源:
1.先天之精气先天精气可以理解为禀受于父母的遗传因素与胚胎时期发育所积累的物质基础,为人体生命的本原。其在个体生命过程中,先身而生,是后天脏腑形成及人体生长发育的动力。是气的重要组成部分。
2.后天之精气后天精气是指人出生后,从后天获得的精气,包括从饮食中获得的营养物质(水谷精气)与从自然之中获得的清气(呼吸吐纳之气)。
与气关系最密切的脏腑
1.肺为气之主肺主气,司呼吸,与气的生发肃降关系密切。内外之气在肺完成交换。人体通过肺的呼吸运动,推动人体脏腑器官的运行与物质交换,从而再促进气的生成。
2.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人体摄入水谷后,由脾胃对水谷进行腐熟与运化,通过气的推动,传输到身体的各个部位,营养全身,维持生命的活动。
3.肾为生气之源肾有藏精的作用,包括先天之精与后天之精。先天之精为生命的基础,后天之精是清气与水谷之精,维持后天人体的生命活动。精化气,肾气是生气之源,是生命力活动的原动力,具有推动人体生长发育、促进人体生殖机能、防御外邪入侵的作用。
气的6大功能与虚损表现
气具有推动、温煦、防御、固摄、气化与营养的作用。
1.推动作用气对于人体的生长发育,血液循环,物质运输,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的生理活动,均起着推动和激发的作用。气虚则推动无力,脏腑生理功能低下,如人体可出现少气懒言,心跳减慢、脉搏搏动无力、心悸气短等气虚表现。
2.温煦作用维持和调节人体的体温相对恒定,人体在气的温煦作用下进行正常的循环运行和生理活动。气虚者气的温煦功能差,则容易出现手脚不温、怕冷、喜欢喝热水等表现。
3.防御作用护卫全身的肌表,防御外邪的入侵。如气的防御功能失常,则卫外不固,易被外邪侵袭。表现为爱出汗,易感冒。
4.固摄作用①防止血液、津液等液态物质无故流失,控制和调节体液分泌排泄量;②固摄肾精,使其不妄泄而耗损;③摄纳肾气,能维持呼吸的深沉及清浊之气的正常交换;④保持脏腑器官正常的位置。如气虚,固摄失职,则易自汗出,脏器虚陷下垂(如胃下垂、脱肛、子宫脱垂等),女子表现为月经过多,出血不止等。
5.气化作用通过气的运动而产生的各种变化。即人体内各种物质的新陈代谢及相互转化。如饮食五谷转化成水谷精气,然后再化生成气、血、津液;津液经过代谢气化之后,转化成汗液和尿液。如果气化功能失常,则能影响到气、血、津液的新陈代谢;脾胃虚弱,影响到饮食物的消化吸收;肺、大肠、膀胱功能改变,影响到汗液、尿液和粪便等的排泄,从而形成各种代谢异常之病变。
6.营养作用“气”对人体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具有营养作用。气推动脾胃运化水谷精微,而营养全身。如气虚,则表现为口唇色淡、色淡苔薄白。
膳食以甘平为主
脾为后天之本,脾胃的功能主要是运化水谷精微,而水谷精微是后天之气的主要组成,气虚与脾胃关系最为密切。合理膳食是气虚调理的重要方法。宜食甘平补气之品,甘温、甘凉之品酌情交替食用,忌食生冷、辛辣、厚味的食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