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下垂
2016-10-10 来源: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次枳壳
胃下垂,是指人在站立时,胃的位置偏低,胃的下缘垂于盆腔,胃小弯弧线的最低点降至髂嵴连线(约在肚脐水平线上)以下,钡透检查即可以确诊。临床可见:上腹部不适、隐痛、饱胀感、厌食、甚至恶心呕吐等症状,餐后或久站后加重,平卧后有所减轻。
从现代医学来说,胃下垂的发生主要和膈肌悬吊力不足,膈胃、肝胃韧带松弛,腹内压下降及腹肌松弛等因素有关。常见于老年人、瘦长体型者、长期从事站立工作、慢性消耗性疾病患者。
相当于传统医学的“胃缓”,中医药治疗有一定的优势,其基本病机:中气下陷,治则:“陷则升之”,治法:益气、健脾、升提,代表方:补中益气汤。但也有一些病例,一味升提并不能获得满意的疗效,所以临证之时,不能单纯拘泥于升提之法,应灵活加减运用补肾、理气、活血、化痰等治法。一般三个月为一疗程。
根据辨证分类如下,其实真正的临床,没有绝对的界限,是一个模糊的、相兼的概念,一般不会有单纯的证型出现,所以不能拘于分类。
1、中虚气滞
一般见于疾病早期,相对比较轻,宜补中益气、行气导滞。临床表现:脘腹坠胀、饮食不多、饥时胃中不适、稍多食则又觉胀、神倦乏力,脉濡,舌质淡红,苔薄白。李东垣的补中益气汤是首选,加减:一般可辅以枳壳、木香、佛手等行气之品;如兼见寒证,加用干姜、高良姜;若胃脘隐痛、喜温喜按者,酌加桂枝、白芍、饴糖;若出现便秘者,可重用既能补气又能通便的生白术,酌予制大黄通腑泄浊,用量不宜大。
2、夹有痰饮
在中虚的基础上夹有气滞血瘀、痰浊中阻,一般这种情况病程相对比较长,宜益气升提,佐活血化瘀、化痰降浊,常用补中益气汤化裁。
肝郁气滞见症:自觉胃脘痞胀,受情志因素影响大,可伴胸闷不畅,甚则胀及胸胁,嗳气较多,得嗳则舒,食后尤甚,脉弦细、舌淡红、苔薄白。常合用柴胡疏肝散、合欢皮、广郁金等。
久病入络,多有瘀血见症:脘胀连胁,上腹痛有定处,拒按欲呕,面色苍黄,身体消瘦,头晕心悸,舌质紫暗或有瘀斑,舌苔薄白,脉细涩。可合用桃红四物汤、莪术、丹参等活血化瘀药,其可促进血液循环,使胃体及支持韧带的代谢得到足够的能量,增强其弹性收缩和紧张度,可提高疗效。
部分患者自觉胃中辘辘有声,泛涎清冷或呕吐痰涎,食少脘腹胀满,胃寒怕冷,甚则腰背部亦有冷感,舌淡胖,苔薄白腻,脉沉细。考虑阳虚痰饮,类似于《金匮要略》中所述的“其人素盛今瘦,水走肠间,沥沥有声,谓之痰饮”,宜用苓桂术甘汤、真武汤等温化痰饮。
所谓“升举无效必夹痰瘀”,但取得满意疗效后,得继续服用参苓白术散、六君子丸或补中益气丸等健脾益气,以巩固疗效。
3、“穷必及肾”
部分患者经上述治疗,效果依然欠佳,须重视补肾,“肾为先天之本”,为元阴元阳之所寄,是五脏六腑之根,是生命的源头,也是力量的源泉。“脾为后天之本”,是肾的运输大队长,一般脾肾同补。落实到具体方剂,常用补中益气汤、肾气丸等,常用补肾药物有:仙灵脾、杜仲、补骨脂、熟地、枸杞子、菟丝子、肉苁蓉等。
“先安未受邪之地”,我临床不管什么情况,经常加一二味补肾药物,除非以实证为主的,当然先使用小承气汤、温胆汤之类。
另外,患者应改善饮食习惯,可采用少吃多餐的方法,减轻胃的负担,餐后适当躺下休息一会儿。切不可负重,屏气,建议超过20斤的不要拿。树立信心、保持乐观情绪有利于康复。还可学习一些健身法,如练气功、太极拳、八段锦等。
周小郎中之中医空间,我随便说说,你随便听听。
(本文图片、音乐来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