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呐,补中益气丸还能这样用
2018-9-27 来源: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次光明远第期
中医学一点,健康多一点
导读:补中益气汤,出自《内外伤辨惑论》,为补益名方,具有补中益气,升阳举陷之功效。主治脾虚气陷证,气虚发热证。补中益气汤的现代常用剂型为补中益气丸,疗效确切,携带方便。
原标题:古名方的扩大应用举隅
洞庭学医院刘建明
补中益气汤是李东垣为治疗脾胃损伤,元气不足,谷气下流而设的一首名方,笔者用该方扩大运用于治疗颜固性口腔溃疡,卫阳不固之汗出及五更泄泻,效果较为满意,特举验案如下:
一、顽固性口腔滂荡
左某某,51岁。
3月5日初诊。反复口腔清疡多年,一般月发1次,甚则半月一发,常服用维生素B12、维生素C、多种维生素及中药等皆罔效。诊见溃疡复发,面色萎黄,倦怠乏力,纳呆,舌质淡红,溃疡面及周围呈嫩红色,局部灼热疼病,脉缓无力。证属牌虚不运,气郁化热,治以甘温以升其牌,甘寒以降其胃,用补中益气汤加生石青、知母,3剂,溃疡面明显好转。药己对证,继进3剂,溃疡面愈合。为巩固疗效,防止复发,嘱继续服药15剂,至今已半年多未见复发。
按:口腔溃疡常以胃火亢盛,心火上炎或阴虚火灼论治,清降胃火,泻火导赤或滋阴降火为其治疗原则。本例口腔溃疡,虽局部灼热疼痛,但红肿不显,亦无大热痛甚,脉不数,反见面色萎黄,疲乏无力,食欲不振,故知脾胃虚弱,中阳不振,升降失调,阴火扰其阳位所致。脾胃得辛甘性温之补剂,使中气立而有升发之源;得味甘苦性寒之清剂辅以泻阴火于下。故元气充沛,阴火归位而病愈。
二、卫阳不固自汗出盐的
彭某某,男,42岁。
5月30日就诊。自述1周前因感冒而服解热镇痛药,感冒愈。但近几天来,每于临近傍晚时则身汗出,旋即则精神疲倦,四肢无力,不愿语言。诊见面色白,舌质淡,脉虚无力,证属卫阳不足,治以补益中焦,升举阳气。拟补中益气汤加附子,2剂汗止,嘱患者注意调理饮食善后。
按:此例患者汗出只在临近傍晚阳气相对弱时,且除定时汗出外,伴有精神疲倦,不愿语言,食欲不振,说明主要是脾胃虚弱,生化之源受损,卫阳得不到及时补充,值阳交阴时而汗出。用补中益气汤补益中气,升举清阳:加附子以壮阳,生化之源足,则卫阳固而汗自止。
三、五更泄泻
陈某,男,74岁。
患五更泄数年,曾四处求医,病不瘥,甚是痛苦。于2月4日初诊。每于黎明前脐腹周国疼痛,伴下迫感,肠鸣,痛时即欲泻,甚或临厕不及,污染内裤,泻后痛减。形寒,腹部畏冷,面色萎黄,倦怠乏力,舌淡苔白,脉细无力。审前医病历,皆以四神丸(汤)或金匮肾气丸(汤)加减。余细察深思,认为此乃脾阳虚衰,中气下陷之证。乃投补中益气汤加附子、干姜、大枣、生姜、广香,5剂,药后病证缓解,又5剂,晨泄即止。为巩固疗效,原方去姜枣,囑继续服药15剂,追访至今大便正常。
按:黎明前泄,前人称五更泄,认为肾阳不足,命门火衰是其根本原因,如张景岳就说:“今肾中阳气不足,则命门火衰,而阴寒极盛之时,则令人洞泄不止也。”治疗亦形成了以温补肾阳为主的常法。此例患者虽于黎明前痛泄,但究其原因,主要以脾阳虚弱,中气下陷所引起。在治疗时,吸取前医之教训,弃古人之常法,以补脾温中以升阳,脾阳振,中气固,则泄泻自愈矣。
现在有一种很奇怪的现象,我们明明才是中药的发源国,可是有许多国人特意去日本买汉方药回来。视角在转回国内,越来越多的人对中医充满质疑,甚至一些医生自己都在说:“不信中医,我只信西医。
西药见效快,吸收好,但也有一定的弊端,如副作用大,容易产生耐药性等。
中医学不是机械地孤立地看待人患的“病”,而是把“病人”看作是一个整体,把“病”作为人体在一定内外因素作用下,在一定时间的失衡状态。
治疗上,既要怯邪、又要扶正,强调机体正气的作用,通过调整机体功能状态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不会在治疗一个病的时候,对其它脏器产生损害。
中医通过“望闻问切”以外测内归纳为证侯,作为临床诊疗的依据,构成中医药因人、因事、因地的个体化诊疗体系。这是中医药的一大特点和优势,符合现代临床医学发展的趋势。
中医方剂是中医最常用的药物疗法之一,方剂的多种有效组分,针对人体的多因素,通过多环节、多层次、多靶点的整合调节作用,适应于人体多样性和病变复杂性的特点,用药精准且副作用小的优势是西药所望尘莫及的。
中医药的临床经验与药性检验是仅有二、三百年历史的现代西医,覆盖人群相对较少的其他边缘医学所无法比拟的。
所以说在我们日常的生活中,摘掉有色眼睛去看待中医,会惊讶的发现中医是座宝藏,充分发掘会使我们的健康大为受益。
老中医
春光无限好,一起走出去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