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天病毒最怕它中医食疗都用它排毒养肝

2017-8-4 来源: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

春季虽是肝病高发季节,但也是所有生物推陈出新,生气盎然的季节,人的肝气也开始旺盛,排浊气,畅气血,是调肝养肝的好时机。故,中医有“春宜养肝”之说。

春天,要养肝明目,要多吃绿色食物。给大家推荐的就是豌豆尖。春天吃它,无论从口感还是营养上来说都是顶呱呱。

古代一直将豌豆苗视为珍稀之蔬,只有在酒席上才能偶尔见到。中医认为,豌豆苗健脾益气、利小便、解疮毒、助消化,对脾胃虚弱、小便不利、疮疡肿毒、水肿等多种病症有疗效,还用于高血压、慢性肾炎、慢性肠炎、糖尿病、高脂血症等多种疾病的食疗。

豌豆尖到底有多好?

女人要吃豌豆尖

排毒养肝,调理体质防衰老

豌豆尖富含胡萝卜素、维生素C、钙、镁和炊事纤维等养分成分。此外,豌豆尖是碱性食物,搭配肉类可以做到酸碱均衡。

常吃豌豆尖对热性体质具有很好的调理效果和防衰老成效。它还含有很多的镁以及叶绿素,有助于体内毒素排出,维护肝脏。

男人要吃豌豆尖

改善目力,缓解熬夜的伤害

豌豆尖有清肝明目的食疗成效,它含很多胡萝卜素、叶黄素,这些元素对维护视神经、改善目力有很好的帮助。豌豆尖中的胡萝卜素可以在肝脏中转化成维生素A,可以预防炎症、提高机体免疫力。

熬夜太伤害身体,尤其是过度用眼,多吃豌豆尖可以达到改善身体状况的目的。

老人要吃豌豆尖高钾低钠,防高血压并发症

豌豆尖是高钾低钠食物,有消肿利水的效果,是“三高”疾病人群十分好的常用食材。同时还可以降低血压、协助预防并发症。

小娃娃也要吃豌豆尖

补钙佳品,缺铁缺锌都要吃

豌豆尖尤其合适缺钙、缺铁、缺锌的孩子及孕产妇等矿物质轻易缺乏的人群食用。而且豌豆尖口感鲜嫩,易于烹制,操作起来十分简略。不必切的很碎,甚至可以大段的烹制。

豌豆尖的吃法很多,凉拌、放汤、烫火锅,给您推荐几种。

虾仁豌豆尖:清热解毒

豆苗含丰富纤维,能加快肠道蠕动的速度,有助预防便秘;富含叶绿素、维生素C及维生素B族,对消除疲劳、养眼护肤有一定的作用。具有清热解毒的功效。宜与高蛋白共同食用。

推荐您的就是虾仁豌豆尖:

材料

主料:豌豆尖克、虾仁克

调料:姜末1匙、酱油/1匙、料酒、淀粉各1大匙、精盐3/1小匙、植物油0克

做法

1.将豌豆尖洗净滤干;虾仁去沙线洗净加淀粉、料酒酱油腌10分钟

.锅内放植物油烧热,放入虾仁炒熟滤干油份备用

3.锅内留底油,放入姜末煸香,豌豆尖下锅翻炒,再下虾仁,精盐炒匀装盘

豆苗性清凉,具清热作用,可使皮肤光滑柔软,虾仁含丰富蛋白质、钙质磷脂等,共同食用对阴寒怕冷的体质、低血压、食欲不振、精力衰退均有食疗功效。

豌豆尖煮芋头:防胃病

胃痛是临床上常见的一个症状,多见急慢性胃炎,胃、十二指肠溃疡病,胃神经官能症。也见于胃粘膜脱垂、胃下垂、胰腺炎、胆囊炎及胆石症等病。因此预防胃病是非常关键的。

中医推荐豌豆、芋头可以很好的帮助我们预防胃病的发生。

豌豆苗含有丰富的蛋白质、膳食纤维及β-胡萝卜素、维生素C、钙、磷、铁等矿物质和维生素,并含有17种人体必需的氨基酸,其中磷的含量尤其高于其他蔬菜,可预防因胃酸分泌过多而导致的胃痛。用豌豆苗煮芋头可以加强肠胃蠕动,帮助食物消化。

做法:

1,将克芋头去皮切块,克豆苗洗净,10克生姜切片;

,锅中注入清水,下入芋头煮熟;

3,待芋头熟后,再下入豆苗烧沸,加入食盐、味精调味即可。

烹饪提示:豌豆苗较为鲜嫩,不宜久炒、久炖,要大火快炒或入水稍焯,以免营养流失。

此外,豌豆苗还含有胆碱、蛋氨酸等,有助于防止动脉粥样硬化,所以食用豌豆苗对糖尿病、心脏病、高血压患者都有好处。

豌豆尖汤:养肝明目

1、豌豆尖择好洗净备用。

、锅中加油,下入姜丝略炒,加入碗水,加适量盐调味。

3、待水煮开后撒入豌豆尖,即刻关火,用汤的温度将豌豆尖烫熟即可。起锅后撒点葱花更好。

蒜蓉豌豆尖:排毒抗衰

1、用蒜、盐、味精、淀粉、水兑一个芡汁,尝好咸淡。

、锅里放油,烧到8成热,放入豌豆尖,急火快炒。

3、豌豆尖段生后(其实就是刚熟),倒入事先兑好的芡汁。

4、翻炒两下出锅。

要领在于,油热,火急,不能炒太熟了。这样做出来的菜比较脆,能保持鲜嫩的口感。

豌豆尖那么好,错过了要再等一年!今天,您家的饭桌上,有这道“奢侈”的蔬菜吗?快告诉家里做饭的人吧~

图文来源网络

赞赏

长按







































白癜风的治疗与预防
白癜风食疗方法

转载请注明:
http://www.tqjpg.com/hlcs/6275.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医院地址: 健康热线: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 2014-2024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