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下垂怎么艾灸胃下垂的艾灸治疗方法,记
2016-12-1 来源: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次1病症概述
胃下垂相当于中医学的“胃缓”,这一名称,最早见于《黄帝内经》。表现为上腹部不适、胀满、嗳气、厌食、恶心、便秘、腹泻或交替性腹泻及便秘、腹部隐痛等症状,往往于餐后、久立及劳累后加重。《金匮要略》中“其人素盛今瘦,水走肠间,沥沥有声,谓之痰饮”的记载,颇类似本病的症状。以30~50岁人群多见,女性多于男性。
2病理阐述
本病发病与体型和体质有关,多由脾胃虚弱所致。先天禀赋不足,形体消瘦,中气不足;或饮食不调,饥饱无度,损伤脾胃,或劳累过度,或大病之后,失于调养而致“素盛今瘦”,均可导致肌肉不坚,腹壁松弛,升举无力,而发生胃下垂。
由于脾气下陷,清阳不升,则头晕目眩,神疲肢倦;脾胃不和,升降失常,则食欲不振,胃脘痞满,隐痛缠绵,甚至恶心呕吐,大便不调;脾失健运,津不上承,胃阴不足,则口干舌燥,大便干结;脾胃虚弱,生化乏源,肌肉失充,筋脉失养,则气血两亏,终成胃缓、胃下虚损之证。
3灸疗辨证
脾虚气陷:症状表现——形体消瘦,面色萎黄,头昏目眩,精神倦怠,少气懒言,食后脘痞腹满或腹胀而坠,嗳气不舒,平卧减轻,或泛吐清水痰涎,大便溏薄,舌质淡,苔薄白,脉缓弱。
灸疗方法:
①艾炷隔姜灸:每次选3~5穴,每穴灸5~7壮,多取俞募穴。每日灸1次,10次为1疗程,疗程间隔5~7天。
②艾条温和灸:每次选3~5穴,每穴灸10~15分钟,每日灸1次,10次为1疗程,疗程间隔5~7天。
灸疗原则补中益气、升提举陷。以取督脉、任脉、足阳明经穴和脾之背俞穴为主。
灸疗处方百会、脾俞、中脘、气海、足三里、巨阙、肓俞。
随症加穴①兼挟痰饮,胃中有振水声者,加水分、阴陵泉;
②呕吐者,加内关;
③挟滞腹胀、腹泻者,加天枢、上巨虚。
方义说明取手足三阳经与督脉之会的百会穴,以升阳固脱;脾俞、中脘以调补脾胃,理气畅中,气海、足三里以补中益气,调运升降,四穴合用,可助脾胃化生气血之力;巨阙与肓俞,有助于胃体上升;加水分、阴陵泉健脾利湿,行水蠲;加内关和胃降逆;加天枢运脾厚肠,调理气机。诸穴协用,共奏补中益气,升提举陷之功效。
脾胃不和:症状表现——脘腹胀满,腹痛绵绵,面色少华,食入难化,食欲不振,厌食或者拒食,嗳气频作,嘈杂不适,甚则呃逆、烧心、呕吐,大便不调(或秘或溏),舌淡红,苔薄白,脉细。
灸疗方法:
①艾炷瘢痕灸:每次选2~3穴,每穴灸3~5壮,艾炷如半枣核或黄豆大,7~14日施灸1次。
②针上加灸:每次选2~4穴,每穴灸15~20分钟,每日或隔日灸1次,10次为1疗程,疗程间隔6~7天。
③温盒灸:每次选3~5穴,多取俞募穴,每次灸15~30分钟,10次为1疗程,疗程间隔5~7天。
灸疗原则益气和中,调理脾胃。以取任脉、足阳明、足太阴经穴和脾、胃背俞穴为主。
灸疗处方脾俞、胃俞、中脘、气海、足三里、神阙。
随症加穴①便泄者,加天枢;
②便秘者,加承山。
方义说明脾俞为脾之精气转输之所,健脾益气,运化水谷,胃俞乃胃之经气输注之处,理气和胃,消纳水谷,取两俞灸之,以振奋中阳,调整升降气机,中脘为胃之募穴,六腑之会,调中行滞,温中散饮,配胃经合穴足三里,和胃降逆,协调上下,四穴合用,可达调和脾胃,补中益气之功效。气海,培补元气,升提中气;神阙,有助于胃体之上升;加天枢以运脾厚肠;加承山以行气导滞。诸穴同用,益气和中,调理脾胃。
气阴两亏:症状表现——脘腹坠胀,食后尤甚,咽干口燥,嗳气频作,或干呕呃逆,胃脘隐痛,口唇殷红,饥不欲食,形瘦神疲,大便干结,舌质红,少苔或中有剥裂,脉细数无力。
灸疗方法:
①艾条温和灸:每次选3~5穴,每穴灸10~15分钟,每日灸1次,10次为1疗程,疗程间隔5~7天。
②毛茛根敷灸:取新鲜毛茛,除去叶茎,留下根须,清水洗净阴干,切碎,并加入红糖少许(约3%),共捣如泥膏状,随即将药装入青霉素瓶的橡皮盖凹内,然后贴敷于胃俞、肾俞穴,待15分钟左右,患者即觉局部有蚁行感,进而产生烧灼感,此时即可将药弃去。如局部起水泡不必刺破,可待其自行吸收。灸治次数可根据病情灵活掌握。
③蓖倍饼敷灸:取蓖麻子仁8.9g,五倍子末2g。先把五倍子壳内外杂屑刷净,研成细末过筛,选用饱满而洁白的蓖麻仁,按上述比例,混合捣烂成泥糊,制成直径约3㎝,厚1㎝,重约10g的蓖倍膏药饼。此为成人1次量。敷灸时将患者百会穴处头发剃去如药饼大一块,把药饼紧贴百会穴上,外用约9㎝的方形塑料薄膜覆盖,并用直径3㎝的硬纸圈套上,再用纱布绷带扎好,不使移动。贴后每日早、中、晚各1次,以铁皮水壶或盐水瓶盛开水置于药饼上进行热熨,每次15分钟,以温热而不烫痛皮肤为度。两天更换1次药饼,连续贴6天为1疗程,疗程间停贴1天。治疗期间应放松衣带,热敷时均取仰卧位。
灸疗原则益气养阴,和胃畅中。以取任脉、足阳明、足太阴、手厥阴经穴和脾之背俞穴为主。
灸疗处方脾俞、中脘、气海、内关、三阴交、提胃三点(水突、滑肉门、梁门)。
随症加穴①便秘甚者,加支沟;
②口苦口干者,加金津玉液(刺出血)。
方义说明脾俞运脾行津,润养胃阴;气海补益元气,举陷固脱;中脘理气消胀,调和升降;三阴交滋阴壮水,生津润燥;内关养阴清热,和胃畅中;提胃三点为治胃下垂之经验穴,促使胃体上升;加支沟,以利三焦而通腑气;加金津玉液,以滋阴清火,生津润燥。诸穴合用,益气养阴、和胃畅中,如此标本同治,病自痊愈。
4.文献摘要
古代灸疗文献1.《神农本草经》
内关,心痛腹胀,腹内诸疾,可灸七壮。
2.《千金方》
胃反,灸两乳下各—寸,以瘥为度。又灸脐上一寸,二十壮,又灸内踝下三指稍斜向前,有穴三壮。
3.《神灸经纶》
胃脘痛,膈俞、脾俞、胃俞、内关、阳辅、商丘。
心脾胀痛,上脘、中脘、脾俞、胃俞、肾俞、隐白、足三里。
4.《针灸集成》
卷二:胃脘痛,肝俞、脾俞、足三里、膈俞、太冲、独阴、两乳下各一寸灸二十壮。
5.《神应经》
胃脘痛,太渊、鱼际、三里、两乳下各一寸,各三十壮,膈俞、胃俞、肾俞,随年壮。
现代灸疗文献1.温和灸治疗胃下垂48例孙永胜针灸临床杂志,(22):44
治疗方法:选取百会、合谷、中脘、气海、足三里等穴,用清艾条在上述穴位施行温和灸或雀啄灸,使患者局部有温热感而无灼痛,一般每穴灸5~10分钟,至皮肤稍红晕为度,每天施灸1次,10次为1个疗程,疗程间休息5天,一般治疗2~3个疗程,治疗期间,嘱患者少食多餐,切忌暴饮暴食。痊愈:临床症状消失,钡餐透视示胃小弯切迹升至髂嵴连线水平或以上,随访半年无复发;显效:临床症状明显好转,钡餐透视示胃小弯切迹较治疗前升高3㎝以上;有效:临床症状改善,钡餐透视示胃小弯切迹较治疗前升高0.5~2.5㎝,但未恢复到正常位置;无效:经3个疗程治疗,临床症状基本无变化,钡餐透视示胃小弯较治疗前升高不足0.5㎝。
治疗结果:48例中治愈42例,占87.5%,显效3例,占6.3%,好转1例,占2.1%,无效2例,占4.1%,总有效率95.8%。
2.针灸配合治疗胃下垂例冯春祥等中国针灸,(5):15
治疗方法:每日上午进行治疗,患者空腹平卧位,取双侧腹哀穴,用28号4~5寸毫针,针体与皮肤呈35°角,针尖朝脐方向,快速刺入,将针尖推入肌肉层,然后将针向肚脐方向平刺,使针尖、针体始终保持在肌层内,再用滞针手法,将针顺时针方向捻转,使部分肌肉纤维紧紧缠在针体上,当针体不能继续转动,患者感到局部酸胀明显时,将针慢慢上提,反复多次,以患者出现胃肠蠕动为准,留针半小时。中间行手法1次,留针期间用艾炷灸中脘、关元各3壮,出针时将针逆时针方向转动数周,针体松动后即可将针轻轻抽出,出针后嘱患者静卧2小时。治疗期间,病人应每日少吃多餐,切忌一次饮水较多,隔日治疗1次,20次为1疗程。
治疗结果:全部有效,治愈率78.6%。
Tel:识别鐑棬椤圭洰鐢靛姏鐩戞帶鍥惧舰寮鍙?鍘熷彂鎬ц交閾惧瀷娣绮夋牱鍙樼殑璇婃柇鍜屾不鐤椾腑鍥戒笓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