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冷冻如何点燃身体里的小火炉

2016-11-26 来源: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

冬天如何点燃身体里的小火炉?

随着天气逐渐变冷,很多中老年人都觉得身体也开始发冷,不像夏天那般舒服。对此养生专家表示,秋冬两季人体阳气逐渐减弱,免疫力降低,会让中老年人出现各种各样的身体不适。但是,只要能点燃身体里的小火炉,有效地升发阳气,就会明显改善症状。

小火炉一:肚脐以上

针对症状:胃寒胃凉、脏器下垂

黄秀林(化名)今年刚好70岁。由于早年生活艰辛,她的胃一直不是很好。特别是到了天凉的时候,胃痛、胃胀的症状就比较明显。近些年,随着年龄的增长,她还出现了胃下垂。而且,她的胃下垂比较严重。医生拿来照片一看,发现她的胃竟然在肚脐以下的部位蠕动着。

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中医养生专家李志刚告诉记者,不少胃病患者都有遇冷不适的症状。这和各种原因引起的胃寒有一定关系。而脏器下垂则是中气下陷所致,常见于体质虚寒、身体瘦弱的老年人。对这类人而言,应该点燃他们人体中焦的小火炉。因此艾灸中脘穴是不错的保健方法。中脘穴位于人体上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上4寸,隶属于奇经八脉中的任脉,是治疗消化系统疾病、神经衰弱的重要穴位。在中脘穴上下分别还有上脘穴和下脘穴,也都是脾胃保健的重要穴位。如果症状不是很严重,同时觉得艾灸不方便,人们还可以用毛巾在肚脐以上的部位热敷,每天坚持,对缓解症状也有好处。

小火炉二:两侧后腰

针对症状:腰膝酸软、小便频繁

家住铁西区的顾大爷最近很少出门了。几天前,邻居们忽然发现正要出门买菜的他。但是和别人不同,他在这个季节就穿上了厚棉裤,精神头看上去也不足。后来一问才知道,进入秋天之后,顾大爷开始出现双腿无力、发凉、腰部发酸的现象,而且起夜频繁,导致他晚上睡眠质量明显下降。

全国著名中医养生专家武国忠表示,天气转凉以后腰膝酸软、尿频尿急是很多老年人都有的问题,主要是肾阳虚所致。肾为水脏,对应冬季。因此到了秋冬两季,肾阳虚衰,并开始向内里潜伏,人就会越发觉得怕冷、乏力。为了改善症状,人们可以启动身体后面命门穴两处的小火炉。命门穴在第二腰椎与第三腰椎棘突之间。在命门穴两侧就是肾脏所在的位置,因此被称作腰府。把双手搓热后抚在这两个位置上,上下按摩,有非常好的鼓动肾阳的作用。长期坚持有延年益寿之功。

另外一个对鼓动肾阳有好处的办法就是泡脚,并按摩涌泉穴。这样可以让阳气像泉水一样不断涌出,对预防各类因风寒所致的慢性疾病有好处。

颈部也有一个小火炉

武国忠表示,人体后颈部有风府穴、风池穴等风字头的穴位。它们都是风寒易侵的地方。所以,平时将热毛巾敷在后颈部,点燃这里的小火炉,对于预防秋冬两季常见的风寒感冒大有好处。(转自沈阳晚报)

冬练暖身功驱寒气血行

冬季天寒地冻,人们最棘手的就是防寒保暖问题,若想保持体温,驱散寒邪,不妨练练暖身功。

1.取卧式,仰卧床上,上盖棉被。棉被最好是质地软、重量轻、御寒好的丝绵或羽绒被。

2.平卧,两脚分开,与肩同宽,双手放在身体两侧,离身一拳,五指自然伸直,手心向下。枕头宜高10厘米左右。

3.双目微闭,两唇轻合,舌尖轻抵上腭。排除杂念,意守丹田,意念腹部丹田有一炯炯红日向人体上下四周放射,温煦全身。

4.采用腹式呼吸,鼻吸气,口呼气,呼吸宜匀细深长,在静心息虑中呼吸吐纳。同时,由头到足趾自上而下逐一放松,反复放松3~5遍。

5.放松后,意守丹田30分钟,然后慢慢收功,起床活动或安然入睡。

注意:练习本功法,其要点全在放松入静,意守腹部丹田,意念丹田暖流温煦全身。练功过程中,口中津生,当猛力咽下,意念这津液深达腹部丹田,水火相济,生化无穷。

采用本功法锻炼,如无高血压、心血管疾病者,还可配合屏息法,耐寒暖身效果更佳。具体方法为:在完全放松后,采用深呼吸数息。即吸气时腹部尽量鼓起,至吸至不能再吸时用力屏息,默数数字,一直数至不能再坚持为止,略停数秒,将气缓缓呼出,同时放松全身。

然后,略停数秒,再缓缓吸气,同时鼓腹、屏息,默数至不能屏气为止,略停数秒,再呼气、放松。如此反复做3~5次。需要注意的是,屏息法对血液循环系统造成的影响较大,耐寒暖身作用较好,但高血压、心血管疾病者不宜采用。

编辑声明

  佛医堂   佛医堂公益团队分享此文的一切功德,皆悉回向文章原作者和各位读者。

编辑

郭婷

移动互联网时代

每个人都可以是公益的源头

欢迎加入佛医堂公益团队

“佛医堂”

官方微博:

佛医堂

官方博客:







































北京那家医院治疗白癜风比较好
早期白癜风要怎么治疗

转载请注明:
http://www.tqjpg.com/hlcs/2046.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医院地址: 健康热线: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 2014-2024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