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中益气汤加味治疗口苦验案2则

2017-7-28 来源: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

前言

作者王业辉,为级中西医结合骨伤科专业的学生,昔日给该班授课《方剂学》,业辉学习刻苦,思维活跃,师生之间常有互动。

该文为业辉在大三暑假期间以补中益气汤治疗口苦的验案,作为指导老师,我仅在理论依据及行文上稍做指点,助其文于中医期刊上发表,核心内容均为其所作。

王业辉于年以优异成绩本科毕业,同年保送至本校骨伤专业攻读硕士研究生。学习期间一直注重“内外兼修、中西并用”,善于思考与总结。

时光荏苒,业辉已经以优异的成绩研究生毕业,医院的一名骨科医生。虽然年纪尚轻,但是在当地已然颇有口碑。

对于中医人才的教育,窃以为如培养得法,理论根基深厚,早临床,多临床,则前人所言:“三年可出一个中工”,斯不远矣。学生尝有觉得中医成才慢,前景渺茫者,愿以此文励之。

案1

李某,女,63岁。年8月28日初诊。患者自述口苦多年,清晨尤甚,曾服用龙胆泻肝丸、黄连上清丸、消炎利胆片等皆无明显疗效,清晨不思饮食,近来晌午时分易倦怠,饭后加重,大小便尚可,舌苔白腻略黄、质淡,脉沉。

处方:

黄芪15g,人参10g,炙甘草6g,白术12g,

当归6g,陈皮15g,柴胡12g,升麻6g,

黄连12g,厚朴12g,半夏12g,白豆蔻15g,薏苡仁20g。

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

2剂而愈。

按:患者久病,脾胃气虚,中气下陷,变生阴火,腐熟失职,则阴火携胃中糟粕之气上冲,故患口苦。

苔白腻略黄可知其体内湿邪较重,而热象不明显;质淡可见气血已受损。病属虚实夹杂,治宜补中益气、健脾除湿。

方以补中益气汤补益中气,甘温除热;加薏仁、白豆蔻健脾利湿;升麻、厚朴一升一降,调畅气机;佐黄连清热治其标。诸药合用,使中气升,阴火降,诸症自消。

案2

陈某,男,60岁。年8月28日初诊。患者口苦多年,清晨尤甚,曾服用龙胆泻肝丸、黄连上清丸、消炎利胆片等无效。患慢性支气管炎10年,就诊时兼患外感,咳嗽不已,痰色白质清,舌红略暗苔白,脉弦。

处方:

黄芪15g,人参10g,炙甘草6g,白术12g,

当归6g,陈皮15g,柴胡10g,升麻6g,

黄连5g,厚朴12g,半夏12g,白芍12g,

防风12g,羌活12g,苏叶12g。

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

2剂而愈。

按:患者素有慢性支气管炎病史,咳嗽频频,损耗宗气,又服用清热之品,损伤脾胃。一方面脾胃运化失职,肝必乘之;另一方面,中气下陷,变生阴火,腐熟失职,则阴火携胃中糟粕之气上冲,故患口苦。治宜补中益气、疏肝调气。用补中益气汤补益中气,厚朴、苏叶调畅气机,柴胡、当归、白芍疏肝柔肝,佐黄连治其标。诸药合用,使中气升,肝气调,阴火降,诸症自消。

小结

口苦者,多见于肝失条达,肝气不疏,肝胆之火上炎,或者气郁化火,痰火郁蒸。故《内经》称为“胆瘅”。常谓:“此人数谋虑不决,故胆虚气上溢而口为之苦”,“胆气热则胆泄口苦,筋膜干”。临证治疗一般用清法,常用方如龙胆泻肝汤,中成药有黄连上清丸和消炎利胆片等。但口苦不仅见于热证中,证属脾胃气虚,变生阴火者,临床亦比比皆是,若只知投以清肝利胆之品,徒伤正气,反而缠绵难愈。

补中益气汤出自《内外伤辨惑论》,谓治“饮食失节,寒温不适,则脾胃乃伤;喜怒忧恐,劳役过度,而损耗元气。既脾胃虚衰,元气不足……气高而喘,身热而烦,其脉洪大而头痛,或渴不止,皮肤不任风寒而生寒热”。

虽然产生“阴火”的具体表现有所不同,在治疗口苦二案时“惟当以甘温之剂,补其中,升其阳……盖甘温能除大热”。甘以补其脾胃,温以升发振奋中阳,脾胃旺盛,元气充沛,清阳布达,则不泻火而火自灭。

补中益气汤有补中益气、升发脾阳之功,正是针对“阴火”的根本病因而设,可谓求本之治,药到病除。

原文发表于《江苏中医药》,,44(6):50-51

1

END

1

长按







































治疗白癜风医院怎么样
中科医院曝光

转载请注明:
http://www.tqjpg.com/zzgs/6218.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医院地址: 健康热线: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 2014-2024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