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与中药汤剂联合运用之疗效
2016-11-30 来源: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次针灸和中药都是建立在中医基本理论基础之上,在针药并用过程中,针灸与中药主要有同效相须、异效互补和反效制约三种关系,故临证要照顾上述关系,更好地发挥针灸和中药的各自优势,并将二者关系有机结合。
中医针药并用的“针”是指以针刺为代表的各种通过体表刺激产生治疗作用的方法,包括艾灸、拔罐、刺血等,以外治为其特点;“药”指中药,以内服为其特征。中医针药并用是指在中医理论指导下,同时使用中药和针灸两种治疗措施以达到防病治病目的的治疗形式。
针灸和中药的关系
针灸治疗和中药治疗都是建立在辨证论治基础之上的具体治疗手段,同时辨证论治也是针药并用的理论核心。
回顾文献,针药并用作为两种不同的干预方式,其关系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①从治疗结果上看,主要包括协同增效和拮抗减效;②从应用的时序性上看,包括针药同时应用、交替应用及先后应用;③从作用靶点或作用环节上看,分为针药作用于相同环节及作用于不同环节;④从在治疗过程中的地位上看,针药同等重要或针药各有主次;⑤从功效的异同上看,存在针药同效、针药异效、针药反效几种形式。
总体来讲,中医针药并用过程中针灸和中药的关系包括同效相须关系、异效互补关系和反效制约关系。
针药的同效相须关系
在临床实践中有时需要使用功效相同或相近的针灸和中药治疗方法,二者作用性质和作用环节一致,此时二者的关系可以称为针药的同效相须关系。同效相须的针药并用主要用于:①保证基本的疗效;②进一步提高疗效;③在获得满意疗效的基础上减少药量或降低针灸刺激量。在针药同效相须关系的基础上使用两种疗法,适用于病情较为单纯、病因病机清晰、证候结构简单的患者。
1.功效相同、作用强度类似临床实践中常常同时使用针灸、药物对某种疾病的病因或证候从同一个方面进行治疗,通过针药并用,使两方面的效应叠加而提高疗效,同时可减少药物的用量或降低针灸治疗的刺激量。如治疗脾气虚弱,中气下陷的胃下垂时针刺补中脘、足三里,配合服用补中益气汤治疗,取得满意效果。以益气活血、化瘀通络的中药合并针刺具有养血活血、行气化瘀作用的穴位治疗高黏血症可以取得较好疗效。
患者因个人的原因,不能使治疗措施中针灸或药物的作用得到完全发挥时,临床医生常常采取针药并用的策略。例如对于应该以针灸作为主要治疗手段的某些疾病,因患者不能坚持适当频率的针灸治疗影响疗效时,可以采取适当减少针灸治疗次数,而间歇期间配合中药治疗。
2.针灸治疗为主、药物治疗为辅临床上某些虚损病症,针灸虽能调整和激发机体功能,但因只是一种外在刺激,并不能提高物质基础,因而收效缓慢或疗效难以持久,无法保证疗效的稳定性。对于这种情况,在以针灸治疗为主的同时,再给予血肉有情、益肾填精之品,可助针灸疗效的发挥。
3.药物治疗为主、针灸治疗为辅主要表现在利用作用相同或相近的针灸治疗,可以替代一部分药物的作用,进而减少药物的用量。临床常用的方式是,当患者长时间服药后对服药产生一定的厌恶心理,采用针灸治疗替代一段时间或一定程度的药物治疗;或当患者长时间大量服药有可能造成一定损害时,可以减轻药量,而采用功效相同的针灸治疗替代一定程度的药物治疗。
对于某些疾病,针灸、药物对其过程或致病因子均有作用,但各自作用于不同的方面、不同的环节、不同的“靶点”。如针药并用,同时从多个方面作用于同一病理过程的不同环节或多个致病因子,则可能取得好于单一应用针灸或药物治疗的疗效。
1.内外并治应用针药并用的方式,以“必齐毒药攻其中,续石针艾治其外”。主要用于皮肤科疾病如黄褐斑、痤疮、斑秃、带状疱疹等既有热毒、痰浊等内在的病理基础,又有体表明确的症状表现的患者。如在黄褐斑的治疗中取面部阿是穴,配合丹栀逍遥散加味内服治疗,取得较好疗效;痤疮的治疗中采用针灸局部通经络活气血,而用中药清肺胃实热。
2.标本并治在明察病机标本关系和因果关系的基础上,利用针灸和中药的不同特性,从标本两个方面同时治疗。如中风后遗症以肝肾阴虚,气血衰少,风、火、痰、气、瘀为本,肝风夹痰横窜经络致血脉瘀阻、气血不能濡养机体而经络不通为标。此时以滋补肝肾、祛瘀化痰等中药治疗为治本之法;取穴手足阳明、手足少阳经行气活血通络为治标之法。如对中风急性期的治疗,有学者以重灸关元、气海穴,合并中药人参、附子,至气复阳回,神苏志清,急则治其标,随后以中药汤剂滋补肝肾真阴,平熄内风缓则治其本而收全功。在针药结合治疗更年期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时,出血期以针刺后加灸百会、隐白、关元、三阴交、血海等穴,配合中药滋肾调肝、扶脾固冲善后调理内服。如治疗病机为风、寒、湿痹阻经络
属虚实夹杂的骨关节炎,中药补肾壮骨重在治本虚,针刺疏经活络重在治标痹,针药并用疗效优于单纯用中药。
3.脏腑经络并治常用于脏腑经络同病之各种病症,包括老年性骨关节炎、颈椎病、肩周炎等痹证及中风后遗症肢体麻痹等痿证。常用的对策是以中药辨证施治调整脏腑,以针灸行气活血疏通经络。如罗天益在《卫生宝鉴》中运用针药并用治疗外有经络气血痹阻不通,内有脏腑之气虚损的肩臂痛患者,先刺井穴以通经开闭,再灸肩井、尺泽,则可温阳通络,再用清肺饮子补其正虚以固脾肺。单用中药则经络气血难通,单用针灸则脏腑之虚难补,针药并用相得益彰。此例提示,在临床上,常常有许多患者病情虚实错杂,如只用一方一法治疗,往往主次不分,疗效不佳。治疗中风后遗症以补阳还五汤加味补益脏腑气血,针灸疏通经络,因病制宜。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以针刺颈夹脊穴、风池等穴疏通经络,调节太阳、少阳经气,以中药苍术、半夏、葛根、丹参等化痰利湿、活血化瘀可收到较好疗效。治疗三叉神经痛时以针刺风池、颧髎、中渚、足临泣等穴通络止痛,中药桃仁、大黄、芒硝、金银花等以通便清泄脏腑为主。
4.复合证候分别论治治疗复合证候的患者时,在辨证论治的原则下,按照理、法、方、药或理、法、方、穴的临床思维,利用针灸和药物各自的优势,使针灸和中药各自发挥其所长。如徐灵胎治肾气不足,气逆上行的肾厥,用《普济本事方》中玉真圆(硫磺、石膏、半夏、硝石、生姜汁等)内服以降气化痰,配合灸关元穴百壮大补元气。如在治疗痰瘀交阻于心肺时,可以采取膻中、内关等穴宽胸理气、宁心镇痛、益气安神;以中药丹参、赤芍、桔梗、人参等活血化瘀、益气化痰。用药物解决瘀血痰浊交阻,以针灸理气通络,分别赋予针灸和中药不同的任务,是解决复合证候的较佳方案。而在治疗外感发热时,以大椎配合谷清热肃肺、宣散风热以散表热,金银花、连翘等清热解毒药物清里热,二者表里配合有协同作用,增强治疗效果,提高临床治愈率。
新闻速递国家统计局8月份电力消费和疾病的罪魁祸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