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脘痛怎么艾灸胃脘痛的艾灸治疗方法,记

2016-10-26 来源: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

1病症概述

胃脘痛是由于胃气阻滞,胃络淤阻,胃失所养,不通则痛导致的以上腹胃脘部发生疼痛为主症的一种脾胃肠病症。本病在脾胃肠病症中最为多见,人群中发病率较高。由于其痛处近于心窝部,因此,历代文献中也有将此称之为“心痛”、“心下痛”的。《灵枢?邪气脏腑病形篇》云:“胃病者,腹胀,胃脘当心而痛。”《医学正传》指出:“古方九种心痛,详其所由,皆在胃脘,而实不在于心。”至于心血管疾患所致的心痛,古代医学称之为“真心痛”,并指出:“手足青至节,心痛甚,旦发夕死,夕发旦死”(相当于现代的“冠心病心肌梗塞”),应与胃痛相鉴别。

本病包括现代医学中的急、慢性胃炎,胃神经官能症,胃及十二指肠溃疡、胃下垂等疾病。

2病理阐述

1.饮食伤胃:饮食不节,暴饮暴食,损伤脾胃,内生食滞,致使胃中气机阻滞,胃气失和而疼痛。《素问·痹论》曰:“饮食自倍,肠胃乃伤。”或五味过极,辛辣无度,肥甘厚腻,饮酒如浆,则蕴湿生热,伤脾碍胃,气机壅滞,脘闷胀痛。

2.肝气犯胃:忧思恼怒,情志不遂,肝失疏泄,气机阻滞,横逆犯胃,胃失和降,而发胃痛。肝郁日久,化火生热,邪热犯胃,肝胃郁热,热灼而痛,或若肝失疏泄,气机不畅,气滞日久,血行淤滞,或久痛入络,胃络受阻,均可导致淤血内停,发生胃脘痛。忧思过度,脾气郁结,尤其在饭前饭后突受精神刺激,损伤胃气,也可发生胃痛。

3.脾胃虚弱:素体不足,或劳倦过度,或饮食所伤,或久病脾胃受损,或肾阳不足,失于温煦,均可引起脾胃虚弱,中焦虚寒,致使胃失温养作痛。或热病伤阴,或胃热火郁,灼伤胃阴,或久服香燥理气之品,耗伤胃阴,胃失濡养,亦致胃痛。此外,本症也可因过服寒凉药物,伤及脾胃之阳,而引起疼痛。

总之,胃痛的病因是多种的,但其发病机制却有共同之处,即胃气阻滞,胃失和降,胃失濡养,胃之气血阻塞不通,“不通则痛”。

3灸疗辨证

寒凝气滞:症状表现——胃痛暴作,痛势较剧,恶寒喜暖,脘腹得温则痛减,遇寒则痛增,恶心呕吐,或泛吐清水稀涎,或伴恶寒发热,口和不渴,喜热饮,舌淡红,苔薄白,脉弦紧。

灸疗方法:

①艾炷隔姜灸:每次选3-5穴,每穴灸5-7壮,艾炷如半枣核大,每日灸1-2次。

②艾条回旋灸:每次选2-5穴,每穴灸10-30分钟,每日灸1-2次,5-10次为1疗程,疗程间隔3-5天。

③艾条温和灸:每次选2-5穴,每穴灸10-30分钟,每日灸1-2次,5-10次为1疗程,疗程间隔3-5天。

④胃痛糊敷灸:取川椒g,炮姜g,生附子g,檀香g,苍术g,上药共研细末,混匀,贮瓶备用。敷灸时每次取药末30g,用生姜汁调和成稠糊状,分别敷贴在穴位上。上用油纸或塑料布覆盖,胶布固定即可。每日敷灸1次,第一天贴中脘、足三里,第二天贴脾俞、胃俞。两组穴位交替使用。

⑤温盒灸:每日选用2-4个穴位,多选用腹背部俞穴,每次灸15-20分钟,每日灸1次。

灸疗原则

温中散寒,和胃止痛。以取足阳明,任脉、足太阴,手厥阴经穴为主。

灸疗处方

中脘、足三里、内关、公孙。

随症加穴

①呕吐甚者,加胃俞、中魁;

②恶寒发热者,加大椎、合谷;

③胃痛甚者,加梁丘、里内庭;

④食滞嗳腐者,加伤食名灸。

方义说明

中脘为胃之募穴,取而灸之,可温中散寒,配胃之合穴足三里以理气和胃;内关是手厥阴之络穴和阴维脉之交会穴,有宣通上、中三焦气机的作用,素以止呕著称;公孙为足太阴脾经之络穴,又是冲脉之交会穴,脾与胃相表里而阴维脉与冲脉合于心、胸、胃,可以调和中焦而平冲逆之气;胃俞、中脘,取其俞、募相配,能加强和胃降逆之效;梁丘为足阳明胃经之郄穴,里内庭为经外奇穴,同为治疗急性胃痛的要穴;大椎、合谷可以疏邪解表,对恶寒发热者尤为适宜。诸穴协用,共奏温中散寒,和胃止痛之效。

湿热中阻:症状表现——胃脘灼热嘈杂,胀痛,得食加剧,或食入即吐,口苦而干,烦渴思饮,亦不多饮,口气重浊,溲黄便结,舌边尖红,苔黄腻,脉滑数。

灸疗方法:

①艾炷无瘢痕灸:每次选3-5穴,每穴灸5-10壮,艾炷如麦粒大,每日或隔日灸治1次。

②甘遂敷灸:将甘遂研为细末,密贮备用。敷灸时取甘遂末9g,兑入麝香少许(或冰片)、面粉适量,用温开水调成糊膏状,贴敷穴处,敷药面直径约2寸,外以塑料布覆盖,胶布固定即可。每日敷灸1-2次。

③毛茛根敷灸:取新鲜毛茛,除去叶茎,留下根须,清水洗净阴干,切碎,并加入红糖少许(约3%),共捣如泥膏状,随即将药装入青霉素瓶的橡皮盖凹内,然后贴敷于胃俞、肾俞穴,待15分钟左右,患者即觉局部有蚁行感,进而产生烧灼感,此时即可将药弃去。如局部起水泡不必刺破,可待其自行吸收。灸治次数可根据病情灵活掌握。

灸疗原则

清热燥湿,和胃降逆。以取足阳明、任脉、足太阴、手厥阴经穴为主。

灸疗处方中脘、足三里、内关、内庭、三阴交、阴陵泉。随症加穴

①呕吐甚者,加金津玉液;

②胃热重者,加历兑。

方义说明

中脘、足三里可以理气和胃而止痛;内关宽胸利膈降逆可止呕;内庭为胃经之荥穴,功擅清胃降火;三阴交为足三阴之交会穴,阴陵泉为脾经之合穴,二穴合用力专运脾利湿;金津玉液清胃泄热而止呕;历兑亦可清胃泻火。

食积停滞:症状表现——胃脘胀满,疼痛拒按,嗳腐吞酸,恶心呕吐,吐不消化食物,吐后痛减,口气重浊,食欲减退,大便不爽,舌淡红,苔厚腻,脉弦滑。

灸疗方法:

①艾条温和灸:每次选2-5穴,每穴灸10-30分钟,每日灸1-2次,5-10次为1疗程,疗程间隔3-5天。

②温盒灸:每日选2-4穴,多选用腹背部俞穴,每次灸15-20分钟,每日灸治1次。

③健脾膏敷灸:取白术g,茯芩60g,白芍60g,神曲60g,麦芽60g,香附60g,当归60g,枳壳60g,半夏60g,陈皮21g,黄连21g,吴茱萸21g,山楂21g,白蔻仁21g,益智仁21g,黄芪21g,山药21g,党参15g,广木香15g,甘草21g。上药共研细末,混匀,贮瓶备用。敷灸时取药末适量,将脐(神阙穴)填平,外贴胶布固定。或取药末适量,用生姜汁调和成膏状,分别敷贴于上脘、中脘等穴处。一般每日敷灸1次。

灸疗原则消食导滞,和胃畅中。以取任脉、足阳明经穴为主。灸疗处方

中脘、下脘、璇玑、天枢、足三里。

随症加穴

①呕吐者,加内关;

②大便不爽者,加上巨虚。

方义说明

中脘、下脘、璇玑针而灸之,可以消食积而畅中州;天枢、足三里能疏调胃肠而导积滞;配内关以理气和胃而止呕,佐天枢以调节大肠而通便。

肝郁气滞:症状表现——胃脘胀满,连及胁肋,或痛无定处,胸闷太息,嗳气频频,情绪变化时痛胀加重,善太息,舌淡红,苔薄白,脉沉细。若肝郁化火,心烦易怒,则痛势急迫,嘈杂吞酸或恶心呕吐,甚则呕血、黑便,口干而苦,舌质红,苔薄黄,脉弦数。

灸疗方法:

①艾炷瘢痕灸:每次选2-5穴,每穴灸3-5壮;艾炷如黄豆或半枣核大,根据病情可每日或隔日灸1次,亦可3日施灸1次。

②针上加灸:每次选3-5穴,每穴灸10-15分钟,每日治疗1次,5-7次为1疗程,疗程间隔2-3天。

③栀子敷灸:取栀子10个,大蒜1头,食盐少许,共捣烂,敷于穴处,上盖纱布,胶布固定。每日敷1次。

灸疗原则

疏肝理气,和胃止痛。以取手足厥阴、足阳明、任脉、足少阳经穴和肝之背俞穴为主。

灸疗处方

中脘、肝俞、期门、足三里、内关、阳陵泉。

随症加穴

①肝火犯胃、痛势急迫者,加行间;

②呕血、黑便者,加膈俞、血海。

方义说明

肝俞、期门,俞募相配,以疏肝解郁;内关为手厥阴经之络穴,以宽胸理气;胆经之合穴阳陵泉,能平降肝胆冲逆之气;中脘、足三里以疏通胃气而升清降浊;加肝经荥穴行间,以平肝降火;加膈俞、血海以凉血止血。如此扶土抑木,肝得疏泄,胃得和降,则病自痊愈。

脾胃虚寒:症状表现——胃痛隐隐,绵绵不休,喜温喜按,空腹痛甚,得食则缓,劳累或食冷或受凉后疼痛发作或加重,纳呆脘胀,或泛吐清水,面色少华,形瘦神瘦,手足不温,大便溏薄,甚则呕血或黑便,舌质淡胖,苔薄白而滑,脉细弱。

灸疗方法:

①艾炷隔姜灸:每次选3-5穴,每穴灸5-7壮,艾炷如半枣核大,每日灸1-2次,5-10次为1疗程。

②艾条温和灸:每次选3-5穴,每穴灸10-20分钟,每日治疗1-2次,5-10次为1疗程,疗程间隔3-5天。

③复方吴茱萸敷灸:取吴茱萸、干姜、丁香各50g,小茴香75g,肉桂、生硫磺各30g,山栀子20g,胡椒5g,荜拨25g,共研细末,密贮备用。敷灸时取药末约25g,加入等量面粉调成糊膏状,敷脐(神阙穴),上用热水袋热敷,或上盖以敷料,胶布固定。每次敷灸3-6小时,每日1-2次。

④健脾膏敷灸:取白术g,茯芩60g,白芍60g,神曲60g,麦芽60g,香附60g,当归60g,枳壳60g,半夏60g,陈皮21g,黄连21g,吴茱萸21g,山楂21g,白蔻仁21g,益智仁21g,黄芪21g,山药21g,党参15g,广木香15g,甘草21g。上药共研细末,混匀,贮瓶备用。敷灸时取药末适量,将脐(神阙穴)填平,外贴胶布固定。或取药末适量,用生姜汁调和成膏状,分别敷贴于上脘、中脘等穴处。一般每日敷灸1次。

灸疗原则

健脾益气,温中和胃。以取任脉、足阳明经穴和脾胃俞募穴为主。

灸疗处方

脾俞、胃俞、章门、中脘、足三里。

随症加穴

①有呕血、黑便者,加膈俞、气海;

②大便溏薄者,加十字灸。

方义说明

背俞穴是脏腑经气输注之处,募穴是脏腑经气汇集的部位。取脾胃的俞募穴为主,再配胃经合穴足三里,灸而补之,可以健脾益气,和胃建中;加膈俞、气海以补气摄血,健脾统血,加十字灸(即水分、神阙、气海、天枢),以温中散寒,利小便而实大便。

胃热阴虚:症状表现——胃脘轻微灼热、隐痛,痛无定时,嘈杂如饥,但饥而不欲食,口干思饮,食少便结,舌红少苔,脉细数或弦细。

灸疗方法:

①艾炷隔盐灸:取食盐适量,研细后经锅炒制后备用。施灸时令患者仰卧露腹,将食盐铺平于脐窝(神阙穴),厚约0.3cm,直径2-3cm。上置艾炷,点燃施灸,待燃至局部刚有温热感时,即用汤匙压灭其火(艾火不可燃至过旺,压火时不可压得过猛,以防烫伤),脐部有较明显的温热感向腹中扩散。根据病情每次施灸重1-5壮。

②威灵仙叶敷灸:取新鲜威灵仙叶(以嫩为佳)捣成泥膏状,再加入少量红糖,捣融。敷灸时取药膏团(直径约1-1.5cm)分别贴敷于足三里、中脘等穴处。当敷灸部位有风行蚁动感,略停二、三分钟,即可将药膏弃去,用净洁的水清洁局部。如敷灸部位出现水泡,可任其自行吸收,不必刺破,以防感染。

③芥菜子敷灸:取芥菜子适量,研为细末,温水调和成膏状,敷于神阙穴,外以胶布固定,每日敷灸1次。

灸疗原则

养阴益胃,清热润燥。以取足阳明、足太阴、足少阴、任脉经穴和胃之背俞穴为主。

灸疗处方

中脘、胃俞、足三里、三阴交、太溪、内庭。

随症加穴

①口干者,加液门、照海;

②便结者,加天枢。

方义说明

胃俞、中脘,俞募相配,以调节脾胃气阴;足三里、三阴交以益阴养胃;太溪滋水润燥以冶其本;内庭清胃降火以治其标;加液门、照海以生津而止渴;加天枢以调节大肠而通便。

4

文献摘要

古代灸疗文献

1.《肘后备急方》

治卒吐逆方,灸乳下一寸,七壮,即愈。

又方,灸两手指大拇指内边,爪后第一纹头各一壮,又灸两手中央长指爪下。一壮,愈。

2.《神农本草经》

内关,心痛腹胀,腹内诸疾,可灸七壮。

3.《千金方》

吐逆呕不得食,灸心俞百壮。

吐逆不得食,灸巨阙五十壮。

4.《千金翼方》

卷二十七·针灸:治胃补胃,灸胃俞百壮,主胃中寒不能食,食多身赢瘦,肠鸣腹满胃胀。……治胃中热病膝下三寸名三里。灸三十壮。

5.《针灸资生经》

他日心痛甚,急灸中管数壮,觉小腹两边有冷气自下而上,至灸处即散,此灸之功也,本事方载王思和论心忪,非心忪也,胃之大络,名曰建里,络胸隔及两乳间,虚而有痰则动,更须臾发—降热,是其证也,审若是,又当灸建里矣,但不若中管为要穴云。

6.《得效方》

忧思结气心痛、呕,下食不消,灸太仓。注:太仓为中脘穴别名,见于《针灸甲乙经》。

现代灸疗文献

1.瘢痕灸治疗胃脘痛黄水清上海中医药杂志,11

治疗方法:取穴:膏肓(双)、厥阴俞(双)、膻中、中脘、肾俞(双)、气海、足三里(左)。上述穴位分二天施灸,每次5穴(自上而下,先背后腹顺序施灸),每穴灸3炷,灸炷如半粒枣核大(灸时待灸火接近皮肤时以手缓缓拍击按摩周围皮肤,以减轻灼痛,并与患者谈话以分散其注意)。待灸火自灭后再连续灸第二、三炷,灸法同前。

治疗结果:灸后胃脘痛已止,嗳气泛酸显著减少,精神大振,1周后能参加中等量体力劳动。灸后第二日,灸处均发灸疮,第四日各穴灸疮脓水甚足,每日用薄荷、赤皮葱各3克(疼痛加黄连1.5克)煎汤洗涤灸疮,每日2次。35天后各灸穴先后结痂,效果稳定,恢复工作。追踪观察七月余,无复发现象。

2.灸药结合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30例艾炳蔚高希言山东中医学院学报,20(5):

治疗方法:隔药饼灸组:以养阴行气、活血温中为治则,选取党参、黄芪、石斛、肉桂等中药,共研细末,每日每穴取5g,用姜汁或蒜泥调成糊状,制成直径10mm、厚2mm的药饼,用艾条悬灸,应用时每日取足三里、天枢、中脘穴,左右交替使用,每日1次,每次20分钟。胃炎合剂组:口服每次10m1,每日2次。隔药饼灸加胃炎合剂组:方法同前2组。各组均2个月为一疗程,采取随机、单盲方法进行。

治疗结果:3组患者治疗后腺体萎缩及肠化生程度均有不同程度改善,治疗前后有显著性差异,其中隔药饼灸加胃炎合剂组效果最好。

3.鲜毛茛敷治胃痛韩明道上海中医药杂志,(1):30

治疗方法:用新鲜毛茛根敷灸。

治疗结果:83例,经1次敷灸后,又经过6个月的门诊观察,有效者67例。其中胃炎(包括肾窦炎)11例,显效2例,好转8例,无效1例,有效率为90.9%。通过观察作者认为,用该法治疗胃痛,疗效较好,且操作简便。曾治疗5例胃痛急性发作的患者,症状均很快缓解。

Tel:识别







































专治白癜风的专科医院
白点

转载请注明:
http://www.tqjpg.com/zzgs/1137.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医院地址: 健康热线: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 2014-2024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