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地产上火了,也看看这味中药的quot

2017-4-18 来源: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

导语:每每经过中药店,看到橱窗上陈列的一盒盒药、各种药丸,是否想过:每种药背后有一段怎样的故事呢?尤其是那些名称相近的药品,它们之间有着怎样的“亲密关系”?是如何一步一步精进提升?今天,我们推出“香砂六君丸”的“提升进阶”史,展现中医药经典药方,以飨读者。

曾有人吃饭过后,总是腹胀,尤其是晚饭过后,肚子胀得如同孕妇。这是脾胃虚弱,不能运化,晚上阴气重,脾胃阳气不足者,更容易腹胀,可以缓缓图之,我建议用香砂六君丸,坚持服用,正气充足,自然会缓解。后来再遇到此人,他很开心地告诉我,症状已经基本消失。

那么,香砂六君丸到底是怎么来的呢?

一个祖方打下“楼基”

话说在中医方剂里面,有个方子叫“四君子汤”。这是宋代著名方书《太平惠民和剂局方》里面的,该书是宋朝政府组织编写,收集了当时很多经典方子,到今天我们还在大量应用,比如著名的逍遥散等。

“四君子汤”组成的药物是:人参、白术、茯苓、炙甘草。方中人参甘温,益气补中为君;白术健脾燥湿,合人参以益气健脾为臣;茯苓渗湿健脾为佐;炙甘草甘缓和中为使。四味皆为平和之品,温而不燥,补而不峻,故名四君子汤,以显示其药味平和中正,主持辅助正气,如同君子一般(很有含义,没有叫四大金刚,说明药性之和缓平稳)。

这个方子的思路其实在张仲景的书中就有,但是名字一叫出来,宣告方子正式成立。这个组成太经典了,后世把这个方子叫补气的“祖方”,意思是起始的方子。而后世补气的方子,多是在这个方子基础上加减而成。

四君子汤的主要功能是调理气虚体质的,作用是益气补中,温养脾胃。治营卫气虚,脏腑怯弱,面色晄白,四肢无力,心腹胀满,全不思食,肠鸣泄泻,呕哕吐逆,尤其适用于脾胃气虚症。症见面色苍白、语言低微、气短懒言、头晕目眩、自汗、倦怠无力、诸证活动后加重、纳少便溏、四肢软弱,舌淡苔薄白,或有齿痕,脉细弱,易感冒等。

随着“四君子汤”在临床中越用越顺,就开始在这个方子的基础上开始“盖楼”了。

5次进阶,一次比一次经典

§如脾胃气虚之症兼脘腹胀闷者,属气虚兼气滞,需加陈皮理气化滞,这个方子叫异功散。

§如脾胃气虚之症兼有胃下垂、脱肛、久泻久痢者,属气虚下陷,需四君子汤去茯苓,加黄芪、当归、陈皮、升麻、柴胡,名补中益气汤,这层楼是金元时期李东垣先生盖的。

§如气虚之症兼有血虚(头晕、心悸、舌淡、脉细)属气血双虚,需四君子汤加四物汤(熟地黄、白芍、当归、川芎),两个方子合起来名八珍汤;加黄芪、肉桂,名十全大补汤。

§如心脾两虚、气血不足,症见心悸怔忡、健忘、失眠、多梦、头晕目眩、自汗、食少、便溏、面黄、肌瘦、体倦乏力,需四君子汤中茯苓改茯神、加黄芪、龙眼肉、酸枣仁、木香、当归、远志、生姜、大枣,名归脾汤,归脾汤还可治脾不统血所致的吐血、衄血、便血、崩漏等及气血不足所致的月经量少、月经不调等。

§然后,到了我们需要了解的部分,如脾胃气虚之症兼有咳嗽、痰多、痰白清稀、气短者,属气虚兼痰湿,需加半夏、陈皮理气化痰,名六君子汤。

经典汤药初固“楼型”

六君子汤比四君子多了陈皮、半夏两味药,这样方子的行气化痰的作用,一下就增加了。

明代义乌名医虞抟,祖上曾师从朱丹溪学医,他写的《医学正传》一书里,说六君子汤:“益气补中,健脾养胃,行气化滞,燥湿除痰,理气降逆。主脾胃虚弱,气逆痰滞。食少便溏,咳嗽有痰,色白清稀,短气痞满,呕恶呃逆,吞酸,面色萎黄,四肢倦怠;以及脾虚膨胀,外疡久溃,食少胃弱者;痔漏日久,脉数而涩,饮食日减,肢体愈倦,一切不足之证;胃气虚热,口舌生疮;中气不和,时时带下。”

这里的口舌生疮,是得到朱丹溪的心法的,一般我们说口舌生疮,多是脾胃有火,但是,对于那种长期的口舌生疮,如果舌质颜色淡白,要考虑是否是脾胃气虚。对此朱丹溪曾经论述过,这是高人,人家想得周密,见过的病例多,思考多。临床验证,确实如此。

明代江南名医吴昆在《医方考》里面说:“壮者气行则愈,怯者着而成病。东南之土卑湿,人人有痰,然而不病者,气壮足以行其痰也。若中气一虚,则不足以运痰而痰证见矣。是方也,人参、白术、茯苓、甘草,前之四君子也,所以补气;乃半夏则燥湿以制痰,陈皮则利气以行痰耳。名之曰六君子者,表半夏之无毒,陈皮之弗悍,可以与参、苓、术、草比德云尔!”

我觉得,最会用六君子汤的,当属金元时期大家朱丹溪,他在《丹溪心法》中说,此方调理“脾胃不和,不进饮食,上燥下寒,服热药不得者。”这里他说到了“上燥下寒”这种症状,就是今天我们说的上热下寒。有的人脾胃之气不能上下运化,清气不升,浊气不降,导致心火在上,不能下降,则上焦越来越热,而肾水不能上承,则下焦越来越冷,此时,一服热药温肾,则上面嘴起泡上火,可是服用清热的药物,则下焦更冷,简直无奈。朱丹溪先生的意思很清楚:此时可以服用六君子汤,交通上下,让脾胃气机上下通畅,则上不热,下不凉。在服用方法上,朱丹溪也是更有一套:“加生姜3片,大枣1个,水煎服。”

很多人认为朱丹溪是滋阴派,因此大力攻击他,但是,这是根本没有真正读他的书的缘故,仔细读他的书,他用温热的药物,才是真正的行家。后世清代的黄元御,虽然嘴上对朱丹溪先生没那么恭敬,但是,他的升降上下的方子,在朱丹溪的论述里面苗头都很清楚了,那几味“茯苓、炙甘草、半夏、陈皮”这里都齐了。

明朝内府御医,被称为“医林状元”龚廷贤所著《寿世保元》里记载了一个他用此方治病的医案:“一妇人吞酸嗳腐,呕吐痰涎,面色纯白。用二陈、黄连、枳实之类,加发热作渴,肚腹胀满。予曰:此脾胃亏损,末传寒中。不信,仍作火治,肢体肿胀如蛊。余以六君加附子、木香治之,胃气渐醒,饮食渐进,虚火归原,又以补中益气加炮姜、木香、茯苓、半夏兼服,全愈。”这个医案里面治疗的,就是一个呕吐酸水,医生当做有火来用寒凉药治疗,结果病越来越重,最后用六君子汤调理而痊愈。

可见,此方对于脾胃阳气不足,痰湿阻滞的情况,效果较好,和四君子汤比起来,六君子除了补气之外,还兼有理气化痰的作用,补而不滞,堪称经典。

从“汤”到“丸”只隔两味药的距离

此后,在六君子汤的基础上,医生们继续盖楼,就变成了今天的香砂六君丸。

这个方子里,增加了木香、砂仁两味药。

此方主要用于益气健脾,和胃。主治脾胃气虚,痰阻气滞证。呕吐痞闷,不思饮食,脘腹胀痛,消瘦倦怠,或气虚肿满之症。

对这个方子,清代伤寒大师柯琴曰:“经曰:壮者气行则愈,怯者着而为病,盖人在气交之中,因气而生,而生气总以胃气为本,若脾胃一有不和,则气便着滞,或痞闷哕呕,或生痰留饮,因而不思饮食,肌肉消瘦,诸证蜂起而形消气息矣,四君子气分之总方也,人参致冲和之气,白术培中宫,茯苓清治节,甘草调五藏,胃气既治,病安从来,然拨乱反正又不能无为而治,必举大行气之品以辅之。则补者不至泥而不行,故加陈皮以利肺金之逆气,半夏以疏脾土之湿气,而痰饮可除也,加木香以行三焦之滞气,缩砂以通脾肾之元气,而贲郁可开也,君得四辅则功力倍宣,四辅奉君则元气大振,相得而益彰矣。”

这段论述就不给大家详细翻译了,大意是脾胃之气如果虚弱,则各种病就会出来,所以四君子汤非常重要,而陈皮可以理肺气,半夏可以燥湿化痰,木香通三焦之气,砂仁收敛脾肾元气,四味药辅助四君子,力量很大啊。

名家论述,虽言简意赅。但在临床中,确实此方效果卓著。

香砂六君丸,比六君子汤理气作用更强,对于脾胃气虚,导致气机壅滞的,效果更好。

但是有两点需要我们注意:

一是对于阴虚之人,此方不大适合,因为毕竟温药居多。

二是,王道无近功。当正气虚损,一定不是一两天的功夫,因此滋补的时候,有个过程,不能指望今天吃了,明天见效。一般如果对症,可以徐徐服用,脾胃之气会慢慢充足,脾胃之气充足了,则正气自来。

对于儿童孕妇,此方则必须在当地医生指导下方可使用。其实,多了解一些中药知识,在自己对病痛茫然的时候,会多一些帮助的。

原创声明

本文根据著名中医博士罗大伦的《中成药香砂六君丸的来历》整编,首发新浪博客。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转载,请说明,并著名出处葫芦里。









































银川白癜风专科医院
北京白癜风专治医院

转载请注明:
http://www.tqjpg.com/zlff/5384.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医院地址: 健康热线: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 2014-2024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