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疗胃下垂的几种针灸方法
2016-10-31 来源: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次导读:“治疗胃下垂的几种针灸方法”是彭老(彭静山)对临床常见的身体虚弱,面黄肌瘦,胸廓狭长型胃下垂的几种针灸方法的总结。文章包括以下5种针灸方法:耳针、体针、穴位垂直埋线法、水针穴位注射法、经外奇穴。且对每一种方法的取穴及操作手法都做了论述,尤其是体针及经外奇穴两种方法论述尤为详尽。其中,体针法包括循经取穴法、粗长针斜刺法、斜刺不留针法、长针提针雀啄法、长针挂钩疗法5种具体方法。为临床针灸治疗胃下垂提供了较为丰富的经验。
治疗胃下垂的几种针灸方法彭静山祖国医学无胃下垂这一病名,但由其症状和病机,早在《内经》里就有记载。《灵枢本藏篇》“胃不坚,肉不称身者胃下,胃下者,下管约不利”,此“”字只有《康熙字典》中可以查到,《集韵》巨陨切,音窘。《广韵》释义“肠中脂也”。就是因营养不良,缺乏脂肪,使胃不坚实而下,病在下管,下管即胃的下口,《难经》叫做幽门,幽门失去约束作用,所以胃的位置下移。后世医书,多归纳在腹胀门。如《症因脉治》有气结腹胀“或胸前饱闷,或小腹胀急”。还有气散、肺虚、肺热、脾虚、脾实、肝火、肝肾虚、食积、虫积、痰饮、血臌、脏寒、六腑腹胀等,其症状都和胃下垂相似。可见古时,已识此症,且能辨证施治。
我们在临床中所见,凡胃下垂的患者,多属身体虚弱,面黄肌瘦,胸廓狭长。主要自觉症状为便秘,伴有头重、眩晕。耳鸣、心悸、不眠、疲劳、倦怠,而以胃部膨满,起立时下腹部胀重难忍,食欲不振,嗳气,嘈杂等症,出现营养不良状态。治法:用仲景小柴胡汤、半夏泻心汤、甘草泻心汤、生姜泻心汤、茯苓饮、大建中汤等,对症施用,亦颇有效。针灸效果更为迅速,其法甚多:一、耳针胃区,肝区,神门,交感,皮质下(选用)。二、体针(一)循经取穴法:采用补中益气为原则。取中脘、天枢、气海、足三里,用热补法,留针10——20分钟。兼胃痛、恶心呕吐者配上脘、内关用平补平泻手法。便秘甚者可针左腹结穴,在腹结埋藏皮内针,效果更好。埋藏的当日排便。
(二)粗长针斜刺法:针长9寸~12寸(毫米~毫米)均为0.8~1.3毫米粗特制不锈钢针。操作方法:(1)、病人取仰卧位。用75%酒精棉球对穴位及针具进行常规消毒。(2)、在右侧幽门穴下5分进针,与腹壁呈35度角,快速进入皮下,然后沿皮下通过中脘,将针尖送到胃下极下1.5厘米处。用小弧度固定括针手法。留针15~30分钟。治疗后卧床休息15~30分钟。二至三日治疗一次。
(三)斜刺不留针法:主穴:中脘、天枢(右)、足三里(双)。配穴:视下垂情况而定。下垂甚者可配气海、关元、中极。针法:每日使用主穴组一次,需要时可以配穴。中脘针尖沿剑突方向斜刺2~2.5寸深,针感发胀而向喉头方向扩散,行手法1~2分钟,不留针。天枢沿中脘方向斜刺,深达2寸即可,针感向上扩散。足三里刺入1.5寸,针感上行为好。气海、关元、中极均刺入2寸,使针感上行。各穴均行手法l~2分钟,不留针。隔日1次,10次为一疗程。间休数日再针。
(四)长针提针雀啄法:先找好上、下进针穴。上穴位于剑突下1寸,相当于鸠尾穴。下穴位于脐偏左0.5寸。以8寸28号毫针于上穴垂直刺入皮下时,改为与皮肤呈30度角,在皮下捻转进至下穴。此时患者能感觉腹胀及下腹有上抽感。提针有重力感时,即改变针与皮肤呈15度角,不捻转,留针40分钟(令患者自己手提针柄)。在起针之前应作雀啄手法10~15分钟,然后起出。此时患者有上腹饱满感及下腹空虚感。提针时患者产生重力消失有如脱落感时,可再捻转进针使重力感重新恢复仍继续提针。术者如能有时间自己提针,其效果尤佳。每周针1次,共2次。(五)长针挂钩疗法:病人取仰卧位,头不宜过高,两腿屈曲,腹部松弛。选用26号6寸以上长毫针。要求针体光洁,针尖无钩进针部位在上脘穴之右1.0厘米处。针法:垂直进针皮下,将针放倒,针尖略向左侧偏斜与前正中线成20度角。在左手辅助下沿皮下推进,越过前正中线,通过脐左1.0厘米处继续前进,达脐左下4.0~5.0厘米停针。左手中指在针尖前0.5~1.0厘米处轻压皮肤并向针尖方向略推。右手向前方微捻针数下(切勿返复捻转),感觉针发滞时,即将针弯成弧形徐徐上提,此时可见针尖处腹皮出现绉褶,同时左手压迫下腹部,将胃下缘向上腹托推,然后令患者右侧卧位,继续提针,再令患者仰卧,伸直双腿,再屈双腿。当患者感到下腹空虚,上腹满胀,即可起针。提针时间在5分钟左右。再用28号针,刺一侧阳陵泉,深入3寸许,用提插补法。患者感到酸麻即为得气,可以起针。针后束紧腰带,避免剧烈运动。三、穴位垂直埋线法取胃俞与足三里,病重者用双侧,病轻者用单侧交替。以9号腰穿刺针将1~2厘米长的3/0羊肠线埋入穴位。10天l次,连续至症状消失为度。四、水针穴位注射法用药物制成注射液,以足三里、胃俞、脾俞交替使用。每次每穴注射2~3毫升。每日1次,6次休息一天,一个月为一疗程。五、经外奇穴提胃:中脘旁4寸,左右2穴。胃上:下脘两旁各1寸。上胃:任脉两旁各1.5寸,与下垂之胃底最低点相平。胃下垂:建里两旁各3寸。提垂:下脘两旁各4寸。髂前上:脐下1寸5分即气海两旁各6寸。胃募:胃俞内5分。建胃:足三里下2寸。阴舒:阴谷穴下l寸。腹上三针:下脘两旁各4寸,加中脘。针法:建胃、阴舒2穴皆直刺,使针感上达腹部。其他各穴,脐以上者向脐斜刺,针尖向下;脐以下者,亦向脐斜刺,针尖向上。上胃穴则紧靠胃底直刺。任选一穴,必须达到得气。病例举要:张xx,女,25岁。胃下垂3年。其下垂深入盆腔,带胃托才能走路。形容消瘦,六脉沉细无力,食量甚少,久治不愈。使用长针挂钩疗法,每周l次,针后即渐好转。6次去掉胃托,食量增进,无不适感。共针10次,钡餐透视,已恢复正常。结语:胃的伸缩性很大,经过针刺,即可逐渐恢复。我们在临床中使用各种体针及经外奇穴无不获效,针刺后可促进胃自然收缩,针刺胃下垂,效果皆达到满意。白癫疯医院白癜风的发病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