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意9个饭后的坏习惯第一个就很多

2019-1-7 来源: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

日常生活中

我们经常听说

“饭后百步走,活到九十九”

饭后的一些小举动

究竟对我们的健康有没有影响

小编现在就带您了解

饭后9大禁忌

你可能还在犯错

禁忌一

吃撑后松裤腰

饱餐后立即松裤带,腹腔内压力突然下降。消化道的支持作用减弱,致使消化器官和韧带的负荷增大,促使胃肠蠕动加剧或产生紊乱,既影响食物消化,又容易造成腹胀、腹痛等症状,甚至发生肠扭转、肠梗阻等不良后果。

长此以往,还可导致胃下垂、腹部不适等消化系统疾病。

禁忌二

饭后马上睡觉

饭后马上睡觉,胃肠道的蠕动减慢,消化液分泌减少,食物就不能得以充分消化吸收,久之可引起营养缺乏症。

同时,饱食后胃内压力增高,如果即刻平躺,有可能造成胃食管反流而出现呕吐等症状,经常这样还会引起反流性食管炎。餐后应适当静坐一段时间(至少30分钟),待胃中食物消化排空再躺下休息为佳。

禁忌三

饭后一支烟

有研究显示,饭后吸1支烟,比平时吸10支烟的危害还大!因为进食后,人体胃肠蠕动频繁,血液循环加速,组织细胞生物呼吸增强。

此时吸烟,肺部组织会加强对烟雾的吸收力,使烟碱、尼古丁等有害物质更多地进入体内。除了对呼吸道和肺脏造成直接刺激外,还会给其他组织器官带来伤害。

禁忌四

饭后拉臭臭

在胃内充满未消化的食物时,立刻排解大便也不可取!因为憋气使腹内压力骤然加大,胃酸、消化酶就有可能反流至食道,久而久之会造成反流性食道溃疡。

饭后马上大便,还可能导致幽门平滑肌功能紊乱、胆汁反流,引发胃黏膜充血、水肿甚至发炎等。建议在早上起床后空腹时排便为佳。

禁忌五

大餐后去K歌

饭后唱歌,会使隔膜下移,腹腔压力增大。轻则引起消化不良,重则引发胃肠不适及其他病症。

另外,如果吃饭时饮酒,人的喉头、声带自然充血。此时大声高歌,会加重喉头、声带的充血和水肿,极易引起急性声带炎和咽喉炎,出现声音嘶哑、喉咙痛等症状。

禁忌六

吃完立即开车

饭后胃肠对食物的消化需要大量的血液。会造成大脑暂时性相对缺血,反应也变得迟钝。在行驶过程中,容易导致判断和操作失误,使车祸的发生概率大大提升。

另外,如果吃太饱撑着肚子开车,特别是有些“发福”者,往往会使肚皮顶到方向盘。这样,在紧急转弯时就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可能会酿成车祸。

禁忌七

吃完饭立即喝茶

许多人有饭后喝一杯热茶的习惯。殊不知,饭后立即饮茶,茶碱会抑制胃酸分泌,影响食物正常消化。

而且茶中大量鞣酸(又称单宁酸)可与食物中的蛋白质、铁等营养物质生成不易消化的凝固物。既大大加重了胃的负担,又造成营养物质的白白流失。

禁忌八

吃完饭就喝冷饮

饭后喝冷饮,会使胃壁黏膜血管收缩,抑制消化腺分泌,导致胃的活动减弱,易产生食欲不振和饱胀不适等消化不良症状。

而且饭后吃冰凉食物还是心脏的最大克星。

禁忌九

饭后马上洗澡

洗澡时,在温水刺激下,四肢及全身皮肤血管扩张,致使血液汇集在身体表面,胃肠血流量就会相应下降,消化液分泌减少。

若经常饭后洗澡,久而久之可引起消化不良。另外,饭后立即洗澡,还会导致心脏供血不足,诱发心脑血管疾病。

平时饮食应注意适量

不能贪吃

尤其是年老体弱及消化不良者

晚餐最好控制在八分饱

如发生过饱

可用手轻轻按摩腹部

以帮助胃内食物尽快消化排空

1.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居民健康档案

2.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健康教育

3.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孕产妇健康管理

4.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儿童健康管理

5.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老年人健康管理

6.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慢性病健康管理

7.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中医药健康管理

8.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预防接种

9.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传染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和处理

10.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管理

11.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卫生计生监督协管

12.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肺结核患者健康管理

13.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免费提供避孕药具

14.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健康素养促进

免责声明:我们尊重您的原创,也注重分享您的成果。更多人受益才是我们的初衷,部分文章来自网络,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之内删除。

请长按图片







































好的白癜风医院
芥子气软膏质量

转载请注明:
http://www.tqjpg.com/yfys/8682.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医院地址: 健康热线: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 2014-2024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