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外治技术临床常见病应用简介
2017-6-21 来源: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次中医外治是以突出“内病外治”为特色的中医药学术。中医外治疗效独特、作用迅速、历史悠久,具有简、便、廉、验之特点,包括针灸、按摩、熏洗、针刀、敷贴、膏药、脐疗、足疗、耳穴疗法、物理疗法等百余种方法。治疗范围遍及内、外、妇、儿、骨伤、皮肤、五官、肛肠等科,与内治法相比,具有“殊途同归,异曲同工”之妙,对“不肯服药之人,不能服药之症”,尤其对危重病症,更能显示出其治疗之独特,故有“良丁(高明的医生)不废外治”之说。现就咳嗽、胃痛、腹泻、乳腺炎、小儿发热列举。举例一:咳嗽咳嗽是一种呼吸道常见的突发性症状,尤其冬季多发。咳嗽由气管、支气管粘膜或胸膜受炎症、异物、物理或化学性刺激引起。咳嗽可显著增加胸内压和呼气速度并对血流动力学产生影响,是一种保护性反射,能有效清除呼吸道刺激因子,或在发生严重心律失常时协助维持患者意识甚至复律,起到自发性“心肺复苏”的作用。但另一方面,咳嗽对机体有害,频繁而长期的咳嗽可使呼吸道内感染扩散;影响睡眠,消耗体力;使含有致病原的分泌物播散,引起疾病传播;诱发心血管、神经、消化道、呼吸等多个系统的并发症。中医认为,咳嗽是因外感六淫,脏腑内伤,影响于肺所致有声有痰之症。因外邪犯肺,或脏腑内伤,累及于肺所致。历代将有声无痰称为咳,有痰无声称为嗽,有痰有声谓之咳嗽。经过研究院多名专家临床验证认为透皮给药比口服和注射给药具有避免肝脏首过效应、避免胃肠道降解、避免皮肤损伤、释药速率稳定、血药浓度可控,毒副作用小,停、用药方便和给药频率低等优点,利于长期治疗。对顽固性咳嗽症,可以配合采用刮痧术治疗。不仅当即缓解一些络脉受邪的症状,还为进一步的药物调理和治疗扫清了障碍,为治癒顽固性咳嗽奠定了基础。同时,观察针刺结合“热敏点”艾灸疗法治疗肺肾阴虚型喉源性咳嗽的临床疗效,针刺结合艾灸疗法具有清养肺肾,引火归源、润咽止咳的作用,可明显缓解喉源性咳嗽之症状,具有起效快,疗效好,安全无毒副作用的优势。所以采用透皮技术给药等一些外治技术对治疗咳嗽有显著疗效,具有副作用小、效果稳定等优点,非常适合一些常见病,慢性病的治疗。举例二:胃痛胃痛又称胃脘痛,多见急慢性胃炎,胃、十二指肠溃疡病,胃神经官能症。也见于胃粘膜脱垂、胃下垂、胰腺炎、胆囊炎及胆石症等病。其疼痛的性质表现为胀痛、隐痛、刺痛、灼痛、闷痛、绞痛等,常因病因病机的不同而异,其中尤以胀痛、隐痛、刺痛常见。可有压痛,按之其痛或增或减,但无反跳痛。其痛有呈持续性者,也有时作时止者。胃脘痛是常见病,临床多用制酸止痛疗法,病情容易反复,常导致病情进一步加重。中医认为,胃痛是由于胃气阻滞,胃络瘀阻,胃失所养,不通则痛导致的以上腹胃脘部发生疼痛为主症的一种脾胃肠病证。慢性胃病的病机主要是脾胃虚弱、气滞血密、热郁湿困。辨证论治主张从肝脾胃入手,遣方用药往往同施多法,通补并用、标本兼顾。用中药透皮技术,可以使药物直接被人体吸收,提高药效。另胃病胃气上逆证为各种胃病致胃失和降、胃气上逆,出现嗳气、呃逆、噎膈、呕吐等病证。其病机除胃病外,和脾最为密切,还涉及其它脏腑病变。针灸以和胃降逆、运脾升清为大法,以中脘、足三里、三阴交为主穴,同时兼以辨证施穴。同时,历代中医名家认为,针灸处方在针刺防治胃病疗效的诸因素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非常重视针灸临床选穴都,有利于胃痛的根除。观察结果显示,采用中药透皮技术,结合针刺等技术,对慢性胃病的效果尤其显著,特别适用于中长期胃病患者,值得推广应用。举例三:腹泻腹泻是一种常见症状,分急性和慢性两类。急性腹泻发病急剧,病程在2~3周之内。慢性腹泻指病程在两个月以上或间歇期在2~4周内的复发性腹泻。中草药治疗腹泻有明显疗效,在总体症状痊愈率、总有效率、症状积分改善及复发方面均优于西药干预及安慰剂组,且未发现严重不良反应。中医认为,“泄泻之本,无不由于脾胃。”病多因感受外邪,如湿热、暑湿、寒湿之邪;情志所伤,忧思郁怒导致肝失疏泄,横逆犯脾而成泄泻;饮食不节,过食肥甘厚味,或进食不洁腐败之物。根据“内病外治”的理论,采用小儿推拿术、针刺艾灸法、中药贴敷法治疗小儿急慢性腹泻,迁延性腹泻等临床应用后效果显著,未见严重不良反应研究院多名专家临床验证中医透皮技术对成人腹泻、小儿腹泻等有着很好的疗效,结合针灸等内病外治技术,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举例四:乳腺炎乳腺炎是指乳腺的急性化脓性感染,是产褥期的常见病,是引起产后发热的原因之一,是哺乳期妇女的常见病和多发病,既影响产妇康复,又有碍母乳喂养。中医学对急性乳腺炎的病因和发病机理有全面而深刻的认识,治疗上亦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尤其是在郁滞期与成脓期的治疗方面临床优势明显。研究院专家观察中药透皮技术特色治疗急性乳腺炎初期(肿块期)的临床疗效,疗效确切。尤其是对于哺乳期的妇女来说,副作用小,安全系数高,有利于母子双方的健康。举例五:小儿发热发热是小儿十分常见的一种症状。在多数情况下,发热是身体和入侵病原作战的一种保护性反应,是人体正在发动免疫系统抵抗感染的一个过程。体温的异常升高与疾病的严重程度不一定成正比,但发热过高或长期发热可使机体各种调节功能受累,从而影响小儿的身体健康。小儿发热的治疗分为三步进行,即寒凉直折防其变、滋阴生津绝其根、调脾通腑护其本。中医认为,小儿外感发热属中医“感冒”范畴,是小儿时期的常见病和多发病,尤以婴幼儿期最为多见,在儿科急性感染性疾病中占首位。要根据临床辨证采取合适的护理方法,根据其具体情况使用不同的方法,这样才能恰到好处,起到疗效。众多内病外治法倍受医者及患儿家长的重视。如洗浴疗法既可达到物理降温效应,又可经皮吸收而发挥解肌退热的作用;敷贴疗法是通过药物直接接触特定穴位,经透皮吸收以发挥药物治疗的作用。同时,小儿推拿在治疗儿童常见病上具有药物治疗不可替代的优势,.当小儿发热时一般只要一次推拿就可有效地控制病情。综上所述,采用中医透皮等中医内病外治法治疗小儿发热因其具有方法简便,疗效可靠,毒副作用小,较口服及静脉给药更易接受等特点,值得推广。李焕杰.咳嗽及咳嗽药物的研究进展[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6):-.黄建华,董韶昱,董彩霞等.中药透皮剂的研究[J].光谱实验室,,(1):60-62.邓桂明,陈镇,杨广民等.咳喘穴位贴片的体外透皮实验研究[J].中南药学,,(2):-.曾上劼.刮痧术在顽固性咳嗽病证中的应用探讨[C].//中国针灸学会年会论文集(摘要)..黄善辉.中西医结合治疗胃脘痛的临床观察[J].广西医学,,(11):-.黄穗平,罗振华.名老中医梁乃津辨治慢性胃病经验拾萃[J].新中医,,(5).张安林,顾宝新.中药汽疗仪雾化透皮法外治痹病例临床研究[J].中医杂志,,(1):32-35.夏晨.盛灿若针灸治疗胃病胃气上逆证经验[J].四川中医,,(6):8-10.苏冬梅,张声生,刘建平等.中医药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系统评价研究[J].中华中医药杂志,,(4):-.李卫民,徐湘江,祁月英等.中药透皮治疗腹泻思考[J].安徽中医学院学报ISTIC,,31(4).DOI:10./j.issn.-..04..高成林,蒋俊,贾晓斌等.小儿腹泻脐贴膏的体外释放与透皮行为研究[J].中华中医药杂志,,(5):-.刘海维,张洁陇.中医外治法在小儿迁延性、慢性腹泻病的应用[J].现代中医药,,(6).钟少文.中医治疗急性乳腺炎的体会[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ISTICPKU,,11(7).DOI:10./j.issn.-..07..冯士彬,李志明,孟庆娟等.中药复方透皮贴剂对奶牛临床型乳房炎的疗效及其机理[J].江苏农业学报,,(4).罗雪冰,刘南梅.中药内服配合刮痧治疗急性乳腺炎临床观察[J].中国中医急症,,(8).肖挹,徐世军."三步法"治疗小儿发热[J].四川中医ISTIC,,20(12).DOI:10./j.issn.-..12..张希.中医外治法治疗小儿发热的研究[J].吉林中医药,,(8).刘峰,刘云英,邹平艳等.改良中药透皮吸收在治疗小儿肺炎中的应用[J].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4).吕荣来.推拿治疗小儿发热的临床体会[J].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ISTIC,,24(4).
白殿疯图片西安最好的白癜风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