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健康九成抑郁症没被发现
2017-4-6 来源: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次“郁闷”、“忧桑”、“宝宝不开心”一度成为我们常挂嘴边的流行语,隐隐透露着现代人越来越多的抑郁情绪。抑郁症已成为最常见的一种精神疾病,然而它的高发病率与治疗率不成正比,在中国只有较少的抑郁症患者主动就诊。心灵疾病中的“感冒”抑郁症是精神疾病中最常见的一种,可以说是心理疾病中的“感冒”。据统计,全球约有3.4亿抑郁症患者,当前抑郁症已经成为世界第四大疾病,早在年世界卫生组织就有数据显示,我国抑郁症发病率约为6%,而且呈逐年上升趋势。目前已有超过万人患有抑郁症,但从未就医率却高达62.9%,早期发现和治疗率就更低了。就诊率低与公众对抑郁症的认知率低有很大关系,在中国,还有很多人不知抑郁为何物或者不认为抑郁也是病,觉得就是心情不好、小心眼,自己调整下就行了。就算得知自己患了抑郁症,在没有引起严重后果前也碍于世俗观念不愿主动接受治疗。有资料显示,90%左右的抑郁症患者在发病初期往往没有意识到自己可能患有抑郁症。患者的家属在早期也很难将他们的心情低落与抑郁症联系在一起,直到某一天他们说不想活了甚至做出伤害自己或他人的事,家属才意识到严重性,才想起来求助医生。知晓抑郁症可能发生的异常表现,可以帮助患者及家属防患于未然。抑郁症的危险信号情绪低落。抑郁症患者常感到闷闷不乐,对任何事情都提不起兴趣,总是唉声叹气,生活没有目标。这种情绪低落与一般人的心情不好不同,心情不好可能过几天就好,抑郁症如果不接受治疗,情绪低落就会成为他们心上挥之不去的乌云,而且随着病情的进展越来越严重,严重时会感到度日如年,生不如死。长期失眠。入睡困难,就算很早就躺到床上,还是久久不能入眠。好不容易睡着了,睡眠很浅或者总是做梦,早上醒得也很早,甚至刚睡着就醒了,醒了就很难再睡着。最典型的是早醒,如果不及时干预,失眠可能持续三个月、半年、一年甚至更长时间。躯体不适。在某些情况下,浑身疼痛、头晕头疼、乏力走不了路、食欲差、总打嗝、胸闷心慌、憋气难受等等都可能是抑郁症的表现。很多患医院做各种检查也查不出实质性疾病,去骨科、神经内科、心内科、呼吸科等科室反复就诊,可是久治不愈,最后到心理精神科就诊后用抗抑郁治疗一段时间后症状明显缓解。认知障碍。研究发现,抑郁症患者存在认知功能的损害,主要表现为记忆力下降,对最近发生的事情记忆模糊;工作或学习时无法专注,出现注意力障碍;表达能力不如从前,动作的灵活协调性也受到影响。这些认知障碍会导致患者的社会功能障碍,无法正常地参与社会生活。自杀倾向。抑郁症最大的危害在于存在自杀风险,这也是病情严重时的表现,深陷痛苦中不能自拔,觉得活着没意思,生不如死。患者内心敏感脆弱,有时仅仅因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就诱发自杀冲动,其中以女性居多,女子自杀多为感情问题,而男子自杀多半原因为工作和生活上的压力。眼下正值春季,由于光照、气压等变化,最易发生情绪波动的,也最容易发生自杀倾向。五招防住抑郁症治疗抑郁症主要是药物治疗加心理治疗。抗抑郁药能有效解除抑郁心境及伴随的焦虑、紧张和躯体症状,有效率约为60%~80%。在抑郁症治疗方面,很多人错误地认为,抑郁症是心病,“心病还需心药医”,从而排斥药物治疗。其实抑郁症特别是重症抑郁症的患病因素中,生物学因素大于心理社会环境因素,抗抑郁药治疗会有很好的疗效。但是应该在医生的指导下,坚持足量足疗程地全程治疗原则。除了规范地治疗,对抗抑郁症还少不了积极地预防,预防可以及时将抑郁症的恶果扼杀在摇篮中,让患者少受煎熬。培养良好的性格。性格内向敏感的人思虑过多,操心烦神,心理负担重,对人与事的包容度不够,对生活的不满和抱怨也相对较多,而开朗的人则活得更为自在,自我调节能力也更好。培养好性格需要良好的家庭环境,父母不和、家庭暴力对孩子性格的形成必然产生负面影响。另外,朋友圈、学校等社会环境也对性格的塑造有影响,要鼓励孩子多与身边人沟通,多参与社会活动。多结交好朋友。朋友是人一生中的重要财富,他们可以在你情绪不好的时候给予安慰开导,可以在你孤独的时候陪伴左右,可以让你在不便与家人吐露心声时给你另一条情绪出路。多结交一些好朋友,才能将自己从一个人的封闭世界中解放出来,遇到不顺心的事情不要憋在心里,躲在家里,找朋友聊一聊,哪怕只是发发牢骚,也能让你及时宣泄,从坏情绪中解脱。培养广泛的兴趣。当你心情不好时,兴趣可以解救你。如果你喜欢运动,就尽情地跑步、游泳、打篮球,在汗水中释放自己,顺便还锻炼了身体。在做自己感兴趣的事情时,还能结识志同道合的朋友,增强了人际交流,更好地融入社会。学会情绪管理。学会自我调整,做一个懂得情绪管理的人。当你生气想发火的时候,不妨先冷静一下,从1数到10,给自己10秒的缓冲时间,之后你的火可能就没那么大了。当你伤心想哭的时候,可以试着深呼吸,调整自己的呼吸和心跳,慢慢地平静下来。当然,转移自己的注意力,做一些喜欢的事情也是情绪管理的一种方式。及时咨询心理医生。当负面情绪影响了你好几天,发现还越来越严重时,别再一个人扛着了,可以及时找心理医生聊聊,他们会为你找到最合适的排解方式。如果你放任不管,或者碍于面子不好意思求助,你的抑郁可能会发展得更快更严重,严重影响工作和生活。饮食里的养生误区生活水平越来越高,对健康长寿的追求也越来越盛行。饮食养生因为其安全易行,并且有悠久药食同源的历史,日益受到追捧,只是有些误区大家要注意。“以脏补脏”不能滥用“以脏补脏”确实源于中医,鸡内金(鸡胃的内皮)可以健胃消食、胃下垂吃猪肚有一定的疗效、夜盲症吃鸡肝有一定的疗效(肝开窍于目,吃肝补肝)等,但并不能依此类推。现在很流行的肾虚吃猪腰子、羊腰子,阳痿的吃牛鞭、狗鞭,最好鹿鞭、虎鞭等,则不一定了。慢性肾功能衰竭的病人肾虚是肯定的,但却不能吃太多的腰子,因为必须控制蛋白质的摄入量,蛋白质摄入过多会加重肾脏负担,加速肾功能的损害;高尿酸血症或痛风的病人很多也表现为肾虚,也不能吃太多的腰子,因为动物内脏嘌呤含量很高,会加重高尿酸血症,加重痛风。如果过于迷信以脏补脏就会出现问题。首先,中医的治疗方法有汗、吐、下、和、温、清、消、补八法,补法只是其中一种,不能见某一脏器有病就用相应的动物器官来补。其实,古人将动物脏器入药也未必都是用来补的,更多的时候是靠它的亲和力起到类似“引子”的作用。其次,中医治病更注重脏器的功能而不是物质。比如肝阴不足,要用地黄、白芍来涵养阳气;如果肝阳不足,就用桂枝、干姜帮助气机的升达。在这两种情况下,用羊肝、猪肝是不可能解决问题的。最后,补脏有深浅之分,真正的精微物质不可能通过外界简单地补入。总之,以脏补脏可以偶尔使用,但绝不是养生的正途。真正的补益要靠自身,平时注意调节情志、规律作息、合理饮食、节制房事等,机体就会产生精气。精气的产生有赖于全身每个细胞的参与,最后汇集成大江大河。明白这个道理,我们就会明白,“不补之补”才是真补。食物寒热不是指温度药物和食物是同源的,既然药物有寒热偏性,食物也应该有。但是在实际生活中,我们常常会对食物的寒热偏性产生错误认识,导致在饮食养生中出现错误做法。比如,有人认为把寒凉偏性的食物加热之后食用,就能降低它的寒凉偏性,同样,把温热偏性的食物冷藏后食用,就能减低它的温热偏性,但食物的寒热并不是指温度。经常见到这样一些病人,他们自知是热性体质,于是,在平日里吃的食物都一定要放凉了吃,他们认为这样才符合自己的体质。结果吃了一段时间的冷食,他们发现自己“上火了”,而且胃肠不舒服,大便不溏泻,反而干结。同样,有一些病人,属于寒性体质,每顿饮食必趁热食用,并且每次食后必大汗淋漓,日久身感寒冷加重,四肢不温,甚者自汗。不少病人常常为此苦恼不堪,但多数人却坚持自己的错误做法,这是一件很可悲的事情。冬季气候寒冷,吃火锅本是为了暖暖身子,但是,很多人担心吃火锅会上火,于是,搭配上了凉啤酒或者冰冻饮品,这样似乎就能避免上火。试问,这是对病人和自己的爱护吗?答案不言而喻。这些人的错误做法根源在于认识,他们把食物的寒热偏性与温度高低混为一谈。何为食物的寒热偏性呢?它不是指食物的温度来讲的,而是指食物进入人体后,引起机体的反应不同,有的是热性反应,有的则是寒性反应。换句话说,食物的寒热偏性是根据引起机体的寒热反应来确定的,不是依据食物本身温度的高低。“神农尝百草,一日而遇七十毒”的传说,恰恰说明了人们是怎样发现食物寒热偏性的。食补要遵循三因制宜大家可能都知道,中医治病要辨证论治,它实质上就是要求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具体病情具体对待。就饮食养生来讲,也应该如此。但在养生保健中,很多人从网络、媒体、报刊杂志上,听说了吃什么对人体有好处,或者看见别人吃什么,自己也就开始使用。还有,看见南方流行吃什么,怎么吃,在北方也很快流行开来,并成为一种时尚。有些人听说吃什么补身体,一年四季都那样吃。从中医养生学的角度来讲,这样的做法都是不理性的,也是错误的。饮食养生的目的是通过饮食来保养身体,维护健康,这就要求我们所摄入的饮食是对机体有益的。如何才能做到这一点?只有遵循因时、因地、因人制宜才能做到。饮食养生需要因时制宜,它是指要根据时令季节的不同选用合理的饮食。这是因为四季气候不同,人体所处的外在自然环境有别,身体内环境的变化也是不同的,而食物从体外进入到体内,既要维持内环境的稳定,又要保持内外环境的平衡统一,这就是中医讲的养生之道“顺四时而适寒暑”。所以,春夏秋冬四季究竟该吃什么,不该吃什么,其实自然已经帮我们作出了决定,这就是应时的食物,比如夏天就有西瓜,秋天就有梨等。饮食养生需要因地制宜,它是指要根据地域的不同选用合理的饮食。俗话讲“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不同地域环境下成长的人体质是不同的,饮食习惯也不同。不同的体质对食物的需求和耐受也是不一样的。比如,四川人能吃辣椒,但很多北方人就吃不消。北方人能吃生大葱、生辣椒,很多南方人就不习惯。此外,不同地域的气候特点不同,南方多湿热,北方多干燥,因此,饮食养生也应该有差别。饮食养生需要因人制宜,它是指要根据人的体质不同选用合理饮食。食物有寒热偏性,对不同的人来说,要根据自身体质摄入相适应的食物。比如,素来体质偏热的人,就适宜吃些偏于寒凉性的食物,而避免多吃温热性的食物,相反,对于素来体质偏寒的人,就应该尽量少吃寒凉性的食物,而适宜吃些温热性的食物。总的来讲,就是要避开对机体不利的食物,食用对机体有益的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