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之道出现胃下垂的原因是什么
2016-12-20 来源: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次
发病原因
正常腹腔内脏位置的固定主要靠3个因素:
1.横膈的位置和膈肌的活动力。
2.腹肌力量,腹壁脂肪层厚度的作用。
3.邻近脏器或某些相关韧带的固定作用。
轻度下垂者一般无症状,下垂明显者可以出现如下症状:
1.腹胀及上腹不适:患者多自述腹部有胀满感、沉重感、压迫感。
2.腹痛:多为持续性隐痛。常于餐后发生,与食量有关。进食量愈大,其疼痛时间愈长,且疼痛亦较重。同时疼痛与活动有关,饭后活动往往使疼痛加重。
3.恶心、呕吐:常于饭后活动时发作,尤其进食过多时更易出现。这是因为1次进入较大量食物,加重了胃壁韧带之牵引力而致疼痛,随之出现恶心、呕吐。
4.便秘:便秘多为顽固性,其主要原因可能由于同时有横结肠下垂,使结肠肝曲与脾曲呈锐角,而致通过缓慢。
5.神经精神症状:由于胃下垂的多种症状长期折磨病人,使其精神负担过重,因而产生失眠、头痛、头昏、迟钝、忧郁等神经精神症状。还可有低血压、心悸以及站立性昏厥等表现。
6.体检:可见瘦长体型,上腹部压痛点因立卧位变动而不固定,有时用冲击触诊法,或患者急速变换体位时,可听到脐下振水声。上腹部易扪到主动脉搏动,常同时伴有肝下垂、肾下垂及结肠下垂的体征..
站着吃饭、饭后运动真会胃下垂吗?
站着吃饭、饭后运动,并不会因为「食物往下坠」而导致胃下垂。
可是胃下垂患者就不理解了,既然站着吃饭并不会得胃下垂,那为啥得了胃下垂明显站着更难受呢?
没错儿,站着吃饭并不会导致胃下垂;但是得了胃下垂,吃东西、站立会让症状更明显。
不同程度的胃下垂患者,站立造成的影响也是不同的:
轻度胃下垂患者:可能不会出现任何症状,仅在接受身体检查时偶然发现。
胃下垂明显时:进食后,胃扩张、站立时胃下垂明显;上腹不适或胀痛等症状,在进食后、长时间站立或劳累后会加重。同时疼痛的轻重和吃的东西多少有关。
重度胃下垂患者:患者会出现呕吐,吐出物量较大,有许多患者同时也会出现顽固性便秘。
胃下垂该怎么治?
上面已经解释了,老年消瘦人群易得胃下垂。由于发病后影响进食从而导致营养不良,进一步导致消瘦加重、腹部肌张力下降、韧带进一步松弛,又反过来加重胃下垂,形成恶性循环。
所以,胃下垂难治。
但胃下垂作为一种良性病变,虽然会导致患者生活不适、生活质量下降,但并不会影响寿命。大部分患者,通过专业治疗就可以缓解症状,达到「临床治愈」;只有极少部分患者必须通过手术治疗。
掌握以下治疗原则,让我们一起来保「胃」健康:
1.增加营养
胃下垂患者疼痛的轻重和进食量的多少有密切关系,因此要注意的饮食原则是「少量多餐」,同时推荐吃那些容易消化又富有营养的食物。
2.加强锻炼
根据个人体质选择适宜的运动方式,从而来达到强身健体、加强腹肌功能的目的。腹肌锻炼以腹式呼吸、平板支撑、平卧蹬腿等为主,结合腹部按摩,这些都有助于缓解胃下垂症状。
3.对症治疗
不舒服的时候不要硬抗,在专业医师的指导下,规律用药可以有效减轻症状。
4.充分了解、保持信心
对胃下垂建立科学的认识,了解其难治性,知道胃下垂并不会影响寿命。保持信心,避免抑郁、烦躁。同时注意适当休息,睡眠时仰卧及垫高臀部可以减轻疼痛不适。
5.西医治疗
上腹不适、隐痛、消化不良等可参照慢性胃炎治疗。腹胀、胃排空缓慢者,可试用ATP治疗,每日早、午餐前半小时肌注,25日为1疗程,间隔5天后再进行第二个疗程。必要时放置胃托。
6.中医治疗
(1)耳针选用毫针柄,在耳壳“胃肠区”按压,寻找敏感点,在此点上加压2~3分钟,每日1次。(2)艾灸取气海、关元、足三里、胃俞等穴施灸。(3)气功卧位呼吸法,患者取仰卧位,臀部适当垫高或将床脚垫高5厘米,先吸再呼,停闭,重复进行。
北京知名白癜风医院白癜风的治疗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