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中益气汤在妇科的临床应用
2016-12-13 来源: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次补中益气汤在妇科的临床应用
补中益气汤为金元时期的四大名医之一李东垣所创,是体现其“内伤脾胃,百病由生”学术思想的代表方剂。原方首见于《脾胃论·饮食劳倦所伤始为热中论》:“黄芪病甚,劳役热者一钱,甘草已上各五分,炙人参去芦,三分,有嗽去之,已上三味,除湿热烦热之圣药也。当归身二分,酒焙干,或日干,橘皮不去白,二分或三分,升麻二分或三分,柴胡二分或三分,白术三分”。本方具有补中益气,调理脾胃,升阳举陷之功,为治疗饮食劳倦所伤脾胃气虚,清阳下陷,以及由于气虚而致摄纳不利所形成的一系列病症而设。历代医家读东垣书者,鲜不奉为金科玉律,而后世对补中益气汤进行了深入研究,通过加减化裁,广泛用于临床各科气虚所致的病症,当代运用补中益气汤更是渗透到各科疾病。通过总结、分析,发现补中益气汤在临床上治疗功能性子宫出血、压力性尿失禁、产后尿潴留、子宫脱垂、带下、产后缺乳等方面得到了广泛应用。故笔者认为补中益气汤在妇科方面治疗上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1功能性子宫出血
功能性子宫出血,简称功血,一种常见的妇科疾病,是由于神经内分泌失调引起的子宫内膜异常出血,为非器质性疾病,常表现为月经无规律、经期过长、经量过多甚至不规则阴道流血等,多发生在青春期及绝经期。现代医学认为,功血的病机主要是调节生殖的下丘脑—垂体—卵巢轴之间的神经内分泌、卵巢刺激素与黄体生成激素失调。祖国医学认为功血属于“崩漏”范畴。“冲为血海,任主胞胎”,中医学认为崩漏主要由于血热、气虚、脾肾不固等各种原因导致冲任损伤,不能统摄经血,使血从胞中非时而下。正如《妇人良方》所云“妇人崩中漏下者,由劳伤血气,冲任之脉虚损故也”。可见古人对这一疾病早有较深的认识。有临床报道43岁妇女月经过多,经期7-11d,经色淡红、夹有血块,颜面浮肿,神疲乏力,腰腹下坠感,耳鸣,寐少,舌淡有瘀点,脉沉涩。西医诊断为功能性子宫出血;中医诊断为月经过多,证属气虚下陷兼血瘀。治以补气摄血,升阳举陷,活血化瘀。用补中益气汤加减(党参30g,黄芪75g,白术20g,菟丝子20g,当归15g,升麻10g,柴胡10g,川芎12g,五灵脂15g,阿胶15g,艾叶10g,炙甘草10g)治疗,服2剂后月经量明显减少,耳鸣明显减轻。继用上方加杜仲18g,酸枣仁15g,连服3剂而愈。本例以补中益气汤加减,诸药合用,使气虚得补,气陷得升,共奏益气升举,固冲摄血效,临床治疗功能性子宫出血效果显著。
2压力性尿失禁
女性尿失禁是一种临床常见病,对妇女精神心理造成很大伤害,患者常讳疾忌医,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尿失禁临床可分为多种类型,压力性尿失禁为最常见的类型之一。压力性尿失禁(stressurinaryincontinence,SUI)是指增加腹压甚至休息时,膀胱颈和尿道不能维持一定压力而有尿液溢出。目前,压力性尿失禁的治疗方法有盆底肌锻炼、药物治疗、电刺激疗法、手术治疗等,然而药物、手术治疗不良反应较多,物理疗法治愈率尚不能令人满意,寻找治疗SUI更好的方法仍是目前首要任务。压力性尿失禁属于中医学“遗溺”、“小便不禁”等范畴,多与肺、脾、肾关系密切。中医学认为,肾为先天之本,司开合,主水液,若先天禀赋不足,幼年精气未充,或老年精气亏损,或房劳多产,致肾阳亏虚,气化失职,肾气不固,膀胱的气化取决于肾气的盛衰,故肾阳虚则膀胱气化无权而自遗;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主升清,主运化,职司转输水液,若素体脾虚,或思虑过度,饮食失节,损伤脾胃,中气下陷,水液无制而自遗。《灵枢·口问》:“中气不足,溲便为之变”。故治以益气固摄、温阳补肾。应用补中益气汤,使脾气升发,元气充沛,生机才能蓬勃旺盛,通过多方面的综和调节作用,起到了疏通经气、健脾益气补肾、增强脏腑功能等作用,提高了局部肌肉、神经的协调性,从而提高治疗效果。
有临床报道以补中益气汤为主治疗女性压力性尿失禁,选取患者60例,对照组30例给予盆底肌功能训练、口服盐酸米多君片;治疗组采用补中益气汤结合针刺治疗,1个疗程后,两组治疗前后组内比较,对照组有效率为56.7%,治疗组有效率为73.3%,临床疗效明显。
3子宫脱垂
子宫脱垂的常见病因是分娩损伤,产妇过早参加重体力劳动者,此时过高的腹压可将尚未复旧的后倾子宫推向阴道。中医学认为此病的发生多由于产伤未复,中气不足,或肾气不固,带脉失约,或长期咳嗽、便秘、年老体衰、冲任不固、带脉提摄无力所致。属于“阴挺”、“阴脱”,“子宫不收”等范畴,与脾肾关系甚为密切,脾肾亏虚,升举无力,固摄无权,以致中气下陷,子宫下垂。有学者认为妇女子宫脱垂多由于气虚肾亏为本,但临床上如果遇脱垂的子宫破溃,分泌物量多,黄水淋漓者,则宜先治其标,从肝论治。如治疗一产有3子,并2次人流史患者,就诊时子宫脱出阴道口外,如茄子大小,坐立不便,活动受限,小腹下坠,腰酸疼,饮食不佳,体倦少气、周身乏力、面色萎黄,用补中益气汤加减。方中黄芪、党参补中益气;白术、陈皮、大枣、甘草健脾和中;当归、龙眼肉养血;升麻、柴胡升提清阳之气;川续断、桑寄生、杜仲补肾壮胞络。诸药合之,补中益气,升提固摄,调补气血,补肾托举,使气陷得升,治疗本病效果较为理想。
4产后尿潴留
产后尿潴留,是指产后6-8h膀胱内有尿而不能自行排尿或排尿不畅致尿液残存,是临床产科妇人产后常见并发症之一,严重者会影响子宫收缩,导致阴道大量出血。尿潴留严重影响产妇的身体健康和心理不安,影响产后恢复,影响对婴儿的喂养,同时也是引起产后泌尿系统感染的重要因素之一。西医针对此病,多采用留置导尿管排尿的方法,此方法虽见效快,但操作较复杂,必须严格遵守无菌技术操作原则,若操作不当,则会造成膀胱、尿道黏膜损伤,不仅会给病人增加新的痛苦,严重的还会因消毒不严而引起导管伴随性尿路感染。产后尿潴留属于中医学“癃闭”范畴,《素问·灵兰秘典论》曰:“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本病病位主要在膀胱,但与肺脾肾关系密切,主要由于膀胱气化功能失司所致。中医药治疗产后尿潴留具有确切的疗效,配合现代护理,可以提高产后康复的质量,降低产后尿潴留的发生率,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有学者认为采用补中益气之法峻补中气佐以桔梗以开宣肺气而通调水道,加入官桂以化膀胱之气,茯苓、通草健脾除湿、升清降浊,全方共奏益气通溺之效,恢复膀胱肌的收缩功能。
5带下病
带下病是指带下量明显增多,或色、质、气味异常,或伴有局部或全身症状,又称“白沃”、“赤沃”、“白沥”、“赤沥”、“下白物”、“流秽物”等,是中医妇科常见病之一。带下病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泛指妇人经、带、胎、产诸病,狭义是指妇人阴道内排出白色或淡黄色稀薄或黏稠的液体,绵绵不断超乎正常。带下病首见于《素问·骨空论》:“任脉为病,男子内结七疝,女子带下瘕聚。”现代医学的阴道炎、子宫颈炎、盆腔炎、妇科肿瘤等多种疾病均属于带下病范畴,有难治愈、易复发的特点,严重影响广大女性的学习和生活。临床实践证明,中医的辨证施治对带下病具有显著的优势。在带下病的治疗上,中医药确有肯定疗效。“脾土受伤,湿土之气下陷,是以脾精不守,不能化荣血为经水,反变成白滑之物,由阴门直下,欲自禁而不可得也”,脾胃虚弱,津液输布和排泄功能失常,津液和水谷精微不能上输于肺,随下陷之中气流注下焦,损伤任带二脉而成为带下病。针对带下病,有学者主张治以补中益气,健脾止带,方用补中益气汤加减,诸药共奏补气益中,升阳化湿之功效而达痊愈,疗效显著,充分显示了中医药治疗本病的优势。
6产后缺乳
缺乳病名始于隋《诸病源侯论》,是指分娩后乳腺泌乳量少,远不能满足喂养新生儿,或无乳汁分泌。又称“产后缺乳”、“乳汁不足”、“乳汁不行”。缺乳多发生在产后第2、3天至半个月内,也可发生在整个哺乳期。发病率约为20%-30%,临床中以新产后的缺乳最为常见,为妇产科常见病、多发病。中医学本病分虚、实两端,虚者素来体虚,或产后营养缺乏,气血亏虚,乳汁化生不足而乳少,正如《妇人良方》说:“妇人乳汁乃气血所化,若元气虚弱,则生子乳汁短少”;实者肝郁气滞,气机不畅而乳少;或乳络不通,乳汁不行而无乳,正如《格致余论》说:“乳子之母,不知调养,怒忿所逆,郁闷所遏,厚味所酿,以致厥阴之气不行,故窍不得通,而汁不得出”。产后缺乳常给产妇、婴儿、家人带来不必要的麻烦,加之当今社会崇尚自然,强调母乳喂养对母儿及家庭的好处,故诊治缺乳尤为重要。中医辨证治疗产后缺乳有着悠久的历史,运用补中益气汤加减治疗缺乳,辨证灵活,用药精当,临床疗效显著。
结语
补中益气汤是临床常用方剂,临床上可用于多个领域,具有免疫调节、抗应激等作用。历代医家经过反复实践探索,不断将本方的临床适用范围加以扩展,使其至今仍为中医内科及妇科、儿科、五官科等临床广泛使用的名方之一。古代名医对补中益气汤的研究和运用,成效显著,拓展了我们的视野,增强了研究此方的价值。当代中医学者应结合目前先进的科技,进一步提炼该方诸多应用,使名医大家运用补中益气汤的机制更加清晰,扩充该方的使用范围,探索出新的针对诸多疑难病证的补中益气汤类方。
(本文为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
儿童白癜风怎样治疗治疗白癜风的好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