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下垂之治不必率由升举

2016-12-2 来源: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

胃下垂是临床较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之一,属中医“胃下”、“胃缓”范畴。对于该病,历代医家多认为系“中气下陷”所致,宗《内经》“下者举之”之训,以“补中益气”、“升阳举陷”法治之。然笔者经临床观察发现,若遵“六腑以通为用”和“腑病以通为补”之说,酌情予以“调气通腑、导滞醒胃”之品,则可明显提高疗效、缩短疗程、减少复发。   如治许某,女,45岁。年5月18日初诊。自诉胃脘胀坠时痛,纳差不饥,食则胀甚,常呕哕酸腐,吐后胃脘宽松,胀坠稍缓,形体日渐消瘦;时觉水走胃脘,漉漉有声;大便干结、涩滞难下;舌淡红、苔微黄,脉弦滑。钡餐造影:(1)胃内容物潴留;(2)胃蠕动无力;(3)胃角切迹于髂嵴连线下4.5cm。诊为胃下垂。证属胃失传化,食饮蓄积。治以调气通腑,导滞醒胃。厚朴三物汤加味。处方:厚朴、枳实各20g,大黄6g,半夏、砂仁、木香各10g,神曲、炒莱菔子各30g。水煎日服1剂。药进5剂,大便通畅、日1次,知饥思食;继进10剂,胃脘胀坠等症明显改善;原方加黄芪20g,人参、陈皮各10g。水煎日服1剂。药用6周,病若失。钡餐造影复查:(1)胃内潴留物消失;(2)胃蠕动功能恢复正常;(3)胃角切迹于髂嵴连线下0.5cm。随访2年未复发。   不同食饮,在胃中停留的时间不等。然而不论何种食饮,均应在一定时间内从胃中排空,出现正常的饥饿感(胃空运动)。这是胃的正常生理现象。若长时间的饱而不饿,当饥不饥,则说明胃中食饮没有及时排空,胃体“呆滞”。久之,则会导致胃体下垂。胃下垂日久,其气进一步衰减,化物益加乏力,更易使食饮停蓄其中;胃虚累及大肠,传导排泄失司,尤易导致气虚便秘。长此以往,则胃肠同病,进一步促使胃体“呆滞”、下垂加重,形成一种僵持的恶性循环。是故,必须“调气通腑、导滞醒胃”,居中调停、斡旋气机,方能化其僵持之势,复其传化之功。如此,则“呆滞”可醒,下垂可愈。倘一味升举,反会促其僵持之势更加壅滞难解,则下垂益甚。为医者不可不深究焉!   由于胃下垂的病机为脾胃气机升降失常,故临床可见纳差不饥、脘腹坠胀、隐痛、食后益甚,局部痞满或疼痛拒按、大便涩滞或秘结;舌红、苔腻或黄腻,脉弦滑或弦紧等症。此属积滞气阻之候,可予厚朴三物汤加味,以“调气通腑,导滞醒胃”;若既见以上诸症,又兼见面色萎黄、气短乏力,则属虚实夹杂之候,可予厚朴三物汤酌加益气补中之品,通补并施,标本兼顾,以去菀陈莝,复其传化。方选厚朴三物汤者,以厚朴行气导滞、除蓄积、消宿食、排除胀满,而止痉、镇静;枳实散消积痞、逐停水、破结实、祛除湿浊,而兴奋胃肠功能;大黄攻积导滞、破留饮宿食、荡涤胃肠、推陈致新,而增强胃肠推进蠕动之力。三药相伍,可除蓄积之食,醒呆滞之胃;调逆乱之气,复中焦之衡。如此,则下垂之胃自举。   总之,胃下垂用药,一要着眼于“灵通”,二要着眼于“升降”。如此,才能起到“醒胃”的作用,达到祛除胃体“呆滞”的目的;再者,在辨证用药的同时,亦须注意结合辨病用药。本病重在脾胃,然多与肝郁气滞有关。是以临床常见食后饱胀、嗳气、泛恶、吞酸、胃痛胀坠等症。如用药不注意“灵通”、“升降”,则可使诸症加剧。即使脾胃气虚症状明显,而以参、芪、术、草之品益气健脾,亦须佐以陈、夏、香、砂之属理气和胃,以斡旋气机、燮理调停。故余于斯证,独宗吴鞠通“中焦如衡,非平不安”之说。如此,则中焦衡平可复,下垂之胃自升。故胃下垂之治,不必率由升举。

中医智库医心医意评析:胃下垂以补气升举之法治疗,似乎成为定式,本文从病机和六腑的功能出发,提出着眼于“灵通”,着眼于“升降”,切合临床实际,有创新性。

原文年发表于《中医杂志》,由中医智库编校发表,版权归原作者和原杂志所有,中医智库谨表谢意!如涉及版权问题请与我们联系。中医智库点评部分恐有违原文之本义,仅供参考,中医智库与您分享中医好文章!如果您或您身边的人有何需求,请







































北京治疗白癜风最权威医院
合肥白癜风医院

转载请注明:
http://www.tqjpg.com/jbyf/2272.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医院地址: 健康热线: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 2014-2024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