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脘穴治疗胃病的第一穴
2017-4-7 来源: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次相信大多数的人都明白这样的一个事实:双手托着肚子,一语不发,在大多数情况上是在表明这个人肚腹不舒服;而肚腹如果不舒服,用双手按摩推拿相应的部位,是可以得到缓解的。不了解中医的人似乎都觉得中医神奇奥妙得无与伦比,难以想象,而其实,中医处处存在于我们身边,与我们的生命呼吸息息相关,古人远取诸物、近取诸身,开创了中医辽阔邈远的生命气象,对于视界未能延伸到与古人媲美的现代人来说,远取——那些宇宙自然——的奥秘确实只有一个字:难!学习中医,从自身出发、从自己的实际需求出发——近取,是最可行最直接的捷径。像上面的列子,我们生活中处可见的实际,它就包含着一系列的中医之理、中医之道。
中医曰:脾为土脏,喜燥恶湿;胃为仓廪之官,传化物而不藏;心为火脏,烛照万物;肾为水脏,藏精而不泻。心、脾、胃、肾,这是“西子捧心”所能涉及到的所有脏器部位,可以看出,四个脏器中,无论哪一个出了问题,用手按,都是可以、至少是心理的治疗和护卫。而在这四个脏器中,最为困扰大多数人群的疾患,恐怕还是胃。慢性胃病、胃溃疡、胃反酸、胃嘈杂、胃痛、胃胀、胃气不消......一系列的胃部疾病,而有时候,也许患者自己也不会把它放在一个显眼的位置,给予它一个正当的治疗措施和治疗机会。但是,中医里有一个穴位,当你胃不舒服的时候,它总是默默地在你身边,只是不知道你有没有意识到它的存在?中脘穴,腹部前正中线上,肚脐上四寸处(也即胸骨上端至肚脐连线的中点处);释名:胃脘部的中部位置,故曰“中脘”,和上脘、下脘相区别。也许你已经猛然大悟:就是这里啊!——胃疼得厉害的时候按着会硬硬的这里!就是那里了!——心窝口与肚脐的中间位置。相信从上面的释名中,你已经知道和胃相对应的穴位有三个:上脘、中脘、下脘。那么,为什么中脘能够“集三千宠爱于一身”,成为治疗胃病的第一穴呢?那是因为,第一,中脘为胃之募穴;第二,中脘为八会穴之腑会穴。募穴是脏腑之气集聚于胸腹部的腧穴,就像水流百川,汇于一点;又因六腑之气皆禀于胃,故为腑会。如果还不可以很好地理解,可以做这样的一个推理:六腑之气来自于胃,它们和脏气交通了以后成为脏腑之气,脏腑之气在它们的老家——胸腹部——聚集,组成募穴;中脘穴因为这种双重的身份成为了胃部的第一大穴。另外,中脘还有一个特别级别的身份——它所属的主管经脉是任脉。总之,中脘,这是一个经络之气交通中的交通、枢纽中的枢纽,更重要的是,它就在胃脘部!中脘的作用地位明确了以后,那么,我们要问:它有什么治疗作用?是不是胃部的所有疾病它都可以包治?我的答案是:是的,中脘可以治胃部的所有不适。这不是科学不科学、辨证论治不辨证论治的问题,而是整个的中医经络穴位所体现出来的整体治疗特点和特色科学!经络穴位具有双向调节的作用,这几乎是所有学中医的人的共识。而所谓的“双向调节”,就是脏器机能兴奋的给予抑制、机能低的把它往高处调,从而达到一个平衡中和的状态。
接下来就是具体操作的问题了。胃疼、胃胀、胃不舒服了以后,怎么利用这个宝贝穴位达到手到病除的功效?其实说来很简单,两种方法——按、揉,刺激强度以自己可以忍受的力量大小为度
人体的万能胃药——中脘穴
有句话叫做“是药三分毒”,这个毒当然是指部分药物的毒副作用。穴位相对来讲就安全得多,正所谓“用穴如用药”,虽然不同的刺激方式、刺激量也会激发出穴位的不同作用,但变化是因病而异、自我调节的,我们把它称为双向良性调节作用---中脘就是这样一个解决各种消化问题的“万能胃药”。要知道人体的穴位就像是与生俱来自备的药物一样,正确使用同样可以发挥神奇的作用。具体位置:
在腹部,肚脐上方5寸、4寸、2寸的地方有上、中、下脘三个穴。他们依据位置的高低来分,最重要的是“脘”字,脘是指胃,古人说“胃为太仓,三皇五帝之厨府也”。太仓指一个官名,古时候有太仓令丞,就是替皇帝管粮食的官。中医根据脾胃的作用,也将其命为仓廪之官,也就是人体的后厨房。上、中、下脘,表示这几个穴分别处于胃的上、中、下部。
上脘在胃的上部,和贲门相对应,贲(bēn)门指的是食管,是食物进入胃的通道。上脘穴对人因吃得太快、吃得太饱,或者其它原因而导致的胃胀、呕吐、打嗝等都有很好的疗效。中脘穴在胃的中部,占据了胃的主体部分,对脾胃疾病的治疗效果是最好。是脾胃病的常用穴。研究发现,刺激中脘穴胃的蠕动会增强,表现为幽门(幽门是胃和十二指肠的连接口,食物从这个口进十二指肠)开放,胃下缘轻度升高。而且还可以提高机体免疫能力,使巨噬细胞的吞噬活性增强。下脘穴在胃的底下,胃和小肠连接的转弯处。胃虽然是消化器官,但它只对食物进行粗略的加工。下脘穴位于食物从胃进入小肠的关口处。对食物在胃中下不去而导致的腹胀、胃痛、呕吐等都有很好的作用。因为它在胃的下部,对因中气不足导致的胃病、胃下垂等症状也有很好的疗效。新来的朋友,想学到更多的中医诀窍,请 上、中、下脘穴都在人体的胸部,要从腹部往上摸,会摸到两块骨头,这就是肋骨,顺着这两块骨头往上,会发现它们有一个交点。这两块骨头就像一个“人”字向下一样,这个地方就叫剑突,从剑突的位置到肚脐是8寸,中间一半的位置,也就是4寸的地方就是中脘。从中脘向上1寸就是上脘,向下到肚脐的一半,也就是肚脐向上2寸就是下脘。
中医三个专门减肥穴位-----中医有三个穴位专门负责瘦身,长期坚持,就可塑造曼妙身姿。上脘穴:为食道减负。中脘穴:加快胃蠕动。下脘穴:让毒素不滞留。中脘穴:治疗胃病的专家 适宜症状:绝大多数的胃及十二指肠疾病,如:胃及十二指肠溃疡、慢性胃炎、萎缩性胃炎、胃下垂等,尤其对缓解胃痛和治疗消化不良十分有效。 中脘穴是四条经脉的会聚穴位,同时号称胃的“灵魂腧穴”,具有健脾和胃、补中益气之功。中脘穴位于上腹部,前正中线上,脐中上4寸处。常用的方法是按揉法或摩揉法。摩揉,即是双掌重叠或单掌按压在中脘穴上,顺时针或逆时针方向缓慢行圆周推动,使腹腔内产生热感为佳。
一切脾胃之疾,无所不疗——中脘穴
中脘在上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上4寸。
中脘为腑会,同时又是胃的募穴,最主要是治疗消化系统疾病,更是治疗各种胃病的重要穴位之一。
功能:一是能调脾胃;二是能降逆化滞。此穴有调胃和中、补虚益气、纳谷化湿,降逆止呕之功效。
主治:
胃痉挛、胃溃疡、胃下垂、胃胀满、消化不良、呕吐、口臭、肠炎、十二指肠溃疡、痢疾、阑尾炎、便秘、肝炎、胆囊炎、黄疸、高血压、心绞痛、中暑、癫痫、癔病、神经衰弱、失眠、咳嗽、哮喘、吐血、子宫脱垂、月经不调。
借用《循经》一书中关于中脘穴的总结那就是:“一切脾胃之疾,无所不疗”。
白癜风专科医院哪家好江西白癜风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