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灸常见操作方法及临床应用

2017-3-24 来源: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

常用灸法温针灸

在留针过程中,将艾绒搓团捻裹于针柄上点燃,通过针体将热力传入穴位。每次燃烧枣核大艾团1-3团。

本法具有温通经脉、行气活血的作用。适用于寒盛湿重,经络壅滞之证,如关节痹痛,肌肤不仁等。

隔姜灸

取生姜一块,选新鲜老姜,沿生姜纤维纵向切取,切成厚约0.2~0.5cm厚的姜片,大小可据穴区部位所在和选用的艾炷的大小而定,中间用三棱针穿刺数孔。施灸时,将其放在穴区,置大或中等艾炷放在其上,点燃。待患者有局部灼痛感时,略略提起姜片,或更换艾炷再灸。一般每次灸5~10壮,以局部潮红为度。灸毕用正红花油涂于施灸部位,一是防皮肤灼伤,二是更能增强艾灸活血化瘀,散寒止痛功效。

温阳散寒,温胃止呕。多用于风寒感冒、呕吐泄泻。

隔蒜灸分隔蒜片灸和隔蒜泥灸两种。1.隔蒜片灸:取新鲜独头大蒜,切成厚约0.1~0.3cm的蒜片,用针在蒜片中间刺数孔。放于穴区,上置艾炷施灸,每灸3~4壮后换去蒜片,继续灸治。

2.隔蒜泥灸:以新鲜大蒜适量,捣如泥膏状,制成厚0.2~0.4cm的圆饼,大小按病灶而定。置于选定之穴区按上法灸之,但中间不必更换。

杀虫解毒,多用于痈、疽、疮、疖、肺结核等。

隔盐灸

令患者仰卧,暴露脐部。取纯净干燥之细白盐适量,可炒至温热,纳入脐中,使与脐平。如患者脐部凹陷不明显者。可预先有脐周围一湿面圈,再填入食盐。如须再隔其他药物施灸。一般宜先填入其他药物(药膏或药末),再放盐。然后上置艾炷施灸,至患者稍感烫热,即更换艾炷。为避免食盐受火爆裂烫伤,可预先在盐上放了一薄姜片再施灸。一般灸3~9壮,但对急性病证则可多灸,不拘壮数。

回阳救逆,多用于中风脱证、低血糖晕厥、中暑等急性病。

直接灸

分为化脓灸、非化脓灸。是将大小适宜的艾炷,直接放在皮肤上施灸。若施灸时需将皮肤烧伤化脓,愈后留有瘢痕者,称为瘢痕灸。若不使皮肤烧伤化脓,不留瘢痕者,称为无瘢痕灸。

温经散寒、散结止痛。多用于慢性虚寒性疾病如哮喘、腹泻等。

应用举例冻疮穴位:合谷穴(位于手背第一、二掌骨之间,近第二掌骨之中点处)、足三里穴。

方法:在冻疮局部先揉按5分钟。选准穴位后,点燃药用艾条,对准已发或将发冻疮处,各悬灸3~5分钟,以局部皮肤潮红色为度。若冻疮在上肢或耳朵,必须加灸合谷穴3~5分钟;若冻疮在下肢,必须加灸足三里穴3~5分钟。用本法连续艾灸3天,冻疮不再复发。

胃痛穴位:中脘穴(位于腹正中线脐上4寸处)、足三里穴。方法:选准穴位后,点燃药用艾条,在中脘穴、一侧足三里穴上各悬灸10分钟,以穴位上皮肤潮红色为度。胃痛可立即缓解。使用时要注意力集中。说明:艾灸足三里穴能使胃痉挛趋于弛缓,胃蠕动强者趋于减弱;又能使胃蠕动弱者立即增强,胃不蠕动者开始蠕动。因此,除胃溃疡出血、穿孔等重症,应及时采取措施或外科治疗外,其他不论什么原因所致的胃痛,包括现代医学中的急、慢性胃炎和胃、十二指肠溃疡病及胃神经官能症等,若以胃脘疼痛为主者,用本法艾灸,均能立时止痛。其他1、感冒:风池,大椎,风府,合谷,肺俞,列缺2、咳嗽:膻中,肺俞,膏肓,天突,风门,列缺,大椎,足三里,丰隆3、膈肌痉挛:中脘,足三里,内关,巨阙4、急性胃肠炎:天枢,中脘,气海,上巨虚5、腹痛:气海,中脘,内庭,脾腧,足三里,天枢6、胃下垂:百会,足三里,中脘,梁门,关元7、便秘:足三里,天枢,大横,大肠腧,支沟8、失眠:涌泉,三阴交,内关,足三里,百会9、贫血:足三里,关元10、高血压:足三里,绝谷,曲池,血海11、心绞痛:心俞,至阳,厥阴俞,膻中,少海,内关12、糖尿病:关元,太溪13、脱肛:长强,百会,足三里14、肝硬化:期门,中脘,足三里,水分,三阴交15、遗尿:关元,足三里16、上热下寒:关元、神阙、足三里、血海、曲池、太溪,每天灸一两个,或者选两个长期坚持17、疏通脾胃:中脘18、退热:大椎

⊙版权声明:文章源于网络,如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北京中科医院坑
哪家治疗白癜风医院好

转载请注明:
http://www.tqjpg.com/jbjj/5130.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医院地址: 健康热线: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 2014-2024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