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入伏这些养生常识要牢记
2017-2-23 来源: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次一年中最热的三伏天来啦!今年的三伏天共40天。7月17日交“初伏”,7月27日交“中伏”,8月16日交“末伏”,8月26日“出伏”。三伏天气温高、气压低、湿度大、风速小,要合理作息,饮食清淡,及时补水。就要接受“烤”验,你准备好了吗?
“三伏天”为啥最热?夏天,北半球倾向太阳,太阳光的方向与地面近乎垂直,我们看到太阳在天上很“高”。夏至这一天,太阳在天上最“高”,理应是最热的一天。但在实际上,最热的天不是夏至,而是一个多月后的“三伏天”。
这是怎么回事呢?主要的原因是地球被浓密的大气层所包裹。太阳光并不直接加热靠近地面的空气,而是先加热地面。地面再通过红外辐射、空气对流和水分蒸发把热带给空气。每平方米的地表上面,有大约10吨的空气,可以储存大量的热。这就使地表的温度不会太高。到了晚上,这些热量又使地表的温度不致过低。这样,地球上的昼夜温差只有几摄氏度到十几摄氏度。火星上空气稀薄,昼夜温差就可以超过摄氏度。在太空中运行的人造卫星,被太阳照射到的地方温度可达到摄氏度,而照射不到的部分温度又可以低到零下到摄氏度,就是因为周围没有空气的缓冲作用的缘故。
因此,每天的平均温度就不完全取决于从太阳得到多少热量,而是每天得到的热量和散失的热量之间的差,即积累的热量的净变化。夏至那天北半球从太阳那里接收到的热量的确最多,但是在夏至过后的几十天中,虽然太阳的位置不是最高了,但还是相当高;日照不是最长了,但还是相当长。每天接收到的热量还是超过散失的热量,所以日平均温度继续升高,到“三伏天”升到最高。只有当太阳足够“低”,每天接收的热量少于散失的热量后,温度才开始降低。
同样的道理,每天中午12点是太阳最“高”的时候,但是一天之中温度最高的时候不是中午,而是下午两点左右。
有趣的是,地下的温度也和地表的温度变化不同步。比如8月6日一般是地表日平均温度最高的时候。但是在地下60厘米处,要到8月20日温度才最高。在地下1.5米处,就要等到9月10日。在地下3.5米处,要等到10月29日。到了地下9.4米处,夏季和冬季就和地表反过来了。窑洞冬暖夏凉,就是这个原因。而且由于地下的冬夏与地表相比在时间上可以相差很大,有些植物根部细胞的繁殖反而是在冬天进行,夏天停止。
火星上空气稀薄,不仅昼夜温差大,日平均气温与日照相比,也没有明显的滞后现象。金星上又是另一番景象。由于大气过于浓密(是地球上大气压的90倍),又主要是温室气体二氧化碳,从太阳进来的热量很难“逃脱”,使得金星表面烫如炼狱,铅在上面都会融化。这样一比,我们生活在地球的大气中,真是很幸运!
“三伏天”怎样养生?“三伏天”怎样养生?我们的身体会出现什么问题?该如何应对呢?中医保健科医生建议,要从生活规律、饮食清淡、适当运动上做好最热季节的养生。
·夏季养生莫贪凉·预防中暑是大家首先想到的问题。夏季瓜果众多,特别是西瓜,确能解暑,但不可多食,因其性寒,日常可配些红糖姜茶以平衡其寒性。海带绿豆汤是很理想的清热解暑食物,海带能消痰软坚、泄热利水、止咳平喘,而绿豆清热解毒、消除暑热,一起煮汤味道也很特别。用10克荷叶,加6克金银花,再加10克党参,组成解暑益气汤,可以清解暑热,生津止渴,也非常不错,但身体偏虚寒的人应少吃。
中医认为,夏天是阳气最盛的季节,适合多吃些温性食物,助阳升发。阳气抒发出来,可以让毛孔张开,汗液排泄通畅无阻,就算暑气逼人,也能及时散热,不致于出现中暑的现象。相反,如果为了一时痛快,大吃寒凉性食物,身体的气血遇热则行,遇冷则凝,反而将散热渠道堵塞了,更容易中暑。
·食物清淡能养生·在食物“补养”方面,因为三伏天天气炎热,出汗甚多,加上昼长夜短,睡眠时间相对较少,因此能量消耗甚大,需要有合理的饮食来支持,这就是通常所说的“补养”。这时节不适合吃得过于荤腥油腻,对于一般的人,三分荤七分素比较合理。
盛夏常出现胃胀、食欲不振的问题,可饮用香气浓郁的花草茶以醒脾,还可以用猪脾与姜丝爆炒后隔水蒸熟来吃,有健脾开胃的功效;草果去心去皮,切细,与羊肉、生姜、料酒同放炖锅中,加水炖熟佐餐,能温中燥湿,开郁消食;对于胃虚寒者,可用花椒、胡椒炖鸡肾,能温中止痛助消化;用当归黄芪炖石斑鱼,能补气血,益精髓,对于气血两虚而常出现心悸患者大有裨益。
·运动也可防中暑·除了吃,夏季的运动是不可或缺的。许多人在夏季的首选运动可能是游泳。专家建议,游泳后干蒸一会儿,将身上的湿气去除。此外,夏季还可以选择慢跑、快走、打太极拳、做瑜伽等缓和的运动形式。专家特别提出,阳光是补足阳气的重要来源,因此,夏天运动时尽可能选择在室外,可利用早晚阳光比较柔和的时间进行运动。
(来源:中国科普博览、网络综合)
白癜风怎么治疗可以好北京如何治疗白癜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