旴江名医李元馨6李老学术思想介绍两

2021-11-9 来源: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

北京主治手足癣医院 http://m.39.net/baidianfeng/a_8833646.html
第期一代名医李元馨传记

旴江医学研究课题组(江西中医学院杨卓寅执笔)

李元馨先生,字文炳,号大勉.江西省临川县人。生于公元年10月13日,卒于公元年4月7日,享年90岁。先生于年中学毕业后从祖父学医,年祖父逝世,独自行医于乡里。年迁至临川县城(今抚州市)悬壶应诊。行医60余载,医术高明,医德高尚,驰誉赣东,遐迩同钦.建国后,积极响应党的号召,与当地名医傅再希组织联合诊所,任副所长。先生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热爱人民,受到了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年被医院副院长,任历届抚州市人大代表、政协常委、江西省人大代表。先生在中医界素孚众望,历届被选为江西中医学会理事、抚州地区中医学会副理事长、抚州市中医学会名誉理事长。并被聘为中国科学院江西分院特约研究员。先生十分关心中医事业的继承和发展,晚年致力于中医后继人才的培养,先后授徒16人,桃李成荫,均成为当今的中医骨干。先生精通内、妇、儿科,对外科、五官科亦有独到之处,屡挽危亡在顷刻之间,起沉疴于霍然之中,活人无算。惜生前诊务繁忙,无暇著述.年诸门人将其学术思想与临床经验进行整理,编成《赣东名医—李元馨专辑》一书出版。年《中医年鉴》曾刊登先生的照片和生平。先生是江西省当代一位德高望重的杰出的名老中医。

幼承庭训家学渊源

先生早年丧父,年在省立临川七中华业后,即开始从祖父圃孙学医.圃孙公名秉钧,字璧联。自幼力学,少攻举业,屡试未售,遂弃儒攻医,他文学根底深厚,精研岐黄,儒医双全,为当时抚州府名医之一。圃孙公视元馨为爱孙.虽爱之深,更责之严。开始学医时,首教以《药性赋》、《汤头歌诀》、《濒湖脉学》和《医学三字经》,口传心授,释以浅义,责之背诵,如背诵稍不流畅,即大声训斥。当先生学有一定基础后,遇有一些常见病,即令先生试诊,草拟理法方药,然后复查,如药证对路,便微微点头称是,稍有差错,就当病家之面责骂,有时致使先生面红耳赤,羞愧难堪,这并没有使他灰心,反促使他发奋努力,朝夕攻读。圃孙公对药物研究有素,读书临证之余,常带领先生到野外认药采药,并指导他加工炮制膏丹丸散。先生跟随祖父,朝夕相处,耳提面命,学业与年俱进,深得祖父衣钵真传,奠定了扎实的医学基础.但先生并不以此为满足,出师后,仍不断虚心好学,勤求博采,上自内、难、伤寒、金匮等经典,下迄宋元明清诸医著,无所不窥,融各家之长于一炉,自成一格,卓然成家,其成就源于祖父却高于祖父.真可谓“名师门下出高徒”,“青出于蓝胜于蓝”!

悬壶抚郡艰苦创业

年先生离开乡里,迁至临川县城(今抚州市,旧抚州府治)开业,当时抚州名医四布,高手如林,城内有“四大金刚”,城外有“揭氏三杰”,皆久负盛名,影响深远.先生年方而立.祖父已经去世.学术上失去业师的指点,同道中有不少人瞧不起他.群众对他不认识,不了解.上门求诊者寥寥无几,门庭冷落,收入微薄.处境甚为艰苦.但先生自强不息,毫不气馁,在困境中求发展,对技术精益求精,对病人认真负责,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取得病家的信任,业务逐渐打开。进入不惑之年后,医术不断地得到提高,遇危重病证,匠心独具,往往化险为夷。如:

抚州城外,有一豆豉店女主人王某.年约三十开外,久病医治不效,终至昏迷不醒.肢厥脉无,家人以为死亡,搬至地面,其丈夫不忍入硷。此时,恰逢先生路过门前,其夫看见,急忙请进求治,冀希望于万一。只见患者僵卧濒死,但心窝尚有微热,舌质红干,胸腹实满。询问病史,始知患者便秘多日,曾有胸腹痞闷、烦躁不安、拒进饮食。先生断定患者乃痰热结胸,心神被蒙,所以昏迷不醒;腑气不通,三焦气机窒塞,阳气内郁,故肢厥脉无.当即拟小陷胸汤加薤白、枳实、大黄、芒硝。药后得泻,神志渐清,厥回脉复,合家欢乐,一再感谢其再生之德。于是先生起死回生的消息不胫而走,名声大噪。

又一范某,在霍乱流行之时,吐泻交作已七日,无热腹痛,肢厥脉无,诸医皆作霍乱寒厥论治,迭进理中、四逆不应,竟而束手。遂慕名请先生诊视,人事不省,手足厥逆过肘膝,无脉,濒于死亡。家属喂以汤水之物,如以水沃石,随即肠鸣沥沥,继而泻下完谷不化,灌米汤则泄米汤,喂参汤则泄参汤,目红面赤,斜视不瞬,口唇紫绛,舌质红燥,苔枯黄,前板齿光操。先生一反前医之见,认定为热深厥深,热结旁流,法当通因通用,以大承气汤攻下。其家属曰:“本已泄泻无度.奄奄一息,再予峻攻,岂不速毙。”经再三说理,乃依先生先以大黄甘草汤随时灌服,以观动静.药后肠鸣见止,泄泻亦停,法中病机可知。当日继予大承气汤,服二煎后,便下黑粪甚多,秽恶难当.次日复诊,神志已清,吐泻俱止,已能坐起看报,再进调理之剂,终于转危为安。

30年代,赣东连年疾疫流行,先生用与众不同的方法使许多危重病人从死亡线上挽救过来.从此以后他医名鹊起,登门求治者接踵而来,门庭若市.同道中原来瞧不起他的人也不得不刮目相看,心悦诚服。有道是“功夫不负苦心人”,“有志者,事竟成”。一代名医,脱颖而出。

大医精诚仁术仁心

先生不仅有高超的医术,而且还有高尚的医德。他的一生,是全心全意为病家服务的一生。他经常教诲学生:“医为仁术.为医必须明医理,重医德……要以治病救人为务。”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他淡泊明志,读书成癖.从不料理家务,毕生医道专一,用他老伴的话来说,他一生只有两种爱好,一爱看病,二爱看书。

先生一生坚持在临床第一线,白天看病,晚上看书,勤勤恳恳,忘我工作,数十年如一日。至花甲之年,仍老当益壮,精力充沛,坚持全日门诊,日诊病人百余人次.为满足远道和农村慕名求医者的愿望,经常推迟下班,甚至中午不休息.在诊室用餐.他对待病人从不以贫富和地位高低分等级一视同仁,认真负责.有时对经济特别困难的病人还慷慨解囊相助.处方用药以切合病机为原则,能用廉价的决不用贵重药.以既提高疗效又减轻病家负担为目的.他不利用自己的医术和职权对病家索求,鄙视那些为个人私欲而迎合病者心理而滥用贵重药和补药的行为.七十年代初,王震同志在抚州期间,因病曾服用很多中药无效.就是四五元一剂的药亦未解除痛苦。先生应邀出诊,明察病机,辨证论治,开出的药方仅一角三分钱一帖.出乎意料之外,药后病情大减,王震同志及其家人非常高兴。此事至今仍传为医林佳话.

先生年逾古稀.仍不顾严寒酷暑,经常上门诊看病,下病房查房,应邀到院内外会诊,不辞辛劳。晚年卧病在家,有上门求治者,从不推辞。

先生的仁术仁心,在医务界和广大群众保留下了美好而又不可磨灭的印象,虽仙逝十一载,人们仍有口皆碑,称道不衰。

虚心好学勤求博采

先生之所以能成为一代名医,这和他一生虚心好学,勤求古训,博采众长有很大关系。为了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他潜心钻研古典医籍,上自《内经》、《难经》、《神农本草经》、《伤寒论》、《金匱要略》等经典,下至金元四大家、叶天士、吴鞠通等名家著作,乃至《验方新编》之类,莫不博览精研.他读书刻苦,年轻时,他戴着近视眼镜攻读,中年以后,架着老花镜看书,耄耋之年,还手持放大镜查阅,一生孜孜不倦,手不释卷.

先生成名以后力戒矜夸,虚怀若谷,不耻下问。对来自民间的单方、验方和草药,无不兼收并蓄.遇见樵夫野老和土方郎中,以礼相待,学习他们的一技之长。他还认为中西医之间不应有门户之见,治病救人是共同的目的,应互相取长补短,求同存异.早在建国初期,他就买了《内科学》等西医书籍,学习西医基本知识和检查诊断基本方法。参加会诊时,在陈述己见之余,常与西医同道互相学习讨论.为了及时了解和学习外地先进经验,他还长期订阅了四五种中医杂志。

先生家中藏书甚多.每得一医书,如获一珍宝,废寝忘食,读而后快。他常对其弟子谆谆教导:“读书能使人心明眼亮,书本就是我们的老师,要做到老,读书到老,开卷有益,其乐无穷。”他案头上的《中国药学大辞典》(陈存仁主编)早已翻烂,很多书籍都有他读书时留下的圈圈点点。晚年,竟对焦树德编写的《用药心得十讲》通读了四遍以上.先生的虚心好学,勤求博采的精神,永远值得我们学习。

乐育英才桃李芬芳

先生以毕生的精力献身中医事业,晚年,尤重视接班人的培养,先生授徒16人,为解决中医后继乏人,后继乏术的问题,作出了积极的贡献。他为人师表,乐育英才,对学生严格要求,一丝不苟,把自己的学术经验,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学生。他教学有方,循循善诱,理论联系实际,不尚空谈。他经常谆谆教导学生要勤学苦练,基础应扎实,实践出真知.他培养出来的学生,在各个工作岗位上均能独当一面,成为医疗、教学、科研的骨干,在社会上有很大影响。真是春色满园,桃李芬芳!

医院里的中青年中医、中医学徒、中医学院的实习同学讲课,解答疑难问题。年应邀赴医院应诊一个月,传经送宝,他的渊博学识,丰富经验,受到了学院师生的高度评价。(本医院院长黄调钧副主任医师提供的资料和参考《赣东名医——李元馨专辑》部分内容整理而成)

旴江医家李元馨学术思想浅探(作者:抚州孟萍)

李元馨(~)先生,字文炳,号大勉,江西临川人。先生年于江西省立第七中学毕业后从祖父李圃孙学医,尽得其传。年其祖父卒后,独自行医于乡里,悬壶赣东60余载,先生一生,勤奋好学,治学严谨,医术高明,学验俱丰,誉驰四方,遐迩同钦。李先生专于内妇儿科,外科和五官科亦有独到之处。先生生前诊务繁忙,未暇著书立说,但其学术思想可从门人编辑的《李元馨医案》及临床经验总结中窥见一斑。

一 长于攻下挽垂危

20世纪30年代,抚州中医界滥用补药成风,先生力倡张子和“贵流不贵滞”、“治病当论药攻”之说,治病着重祛邪,擅长攻法,往往救人于千钧一发之时,别开医风,独树一帜。先生应用下法,又不拘泥一格墨守子和,而视其寒热虚实、阴阳挟杂、在上在下,而选用寒下、热下、急下、缓下、寒热互投或以补求通。每遇危重病症,不管老幼,只要能用泻法则当机立断,决不迟疑。先生曾治一肝硬化腹水重症,因脾运尚佳,使用攻法,并一攻到底,全无补益之药,疗效十分显著,病人很快康复。此乃攻逐以驱邪,邪去则脾健,食养以扶正,此观点恰合张子和“不补之中,有真补存焉”之说。他对温病、咳血、痢疾、黄疸等证,皆善用泻法。如治咳血,他常用通下泻火以止血。治疗孕妇痢疾,宗《内经》“有故无殒亦无殒”之旨,常常在清热导滞方中加大黄泻热祛实。对于老年病,先生认为:老年病“急则治标”,祛邪不容迟疑,不能一概施以“扶正祛邪”之法,有的固然要扶正,通过扶助老年人已衰之正气,来达到祛邪的目的,但有的则应及时依靠药物祛邪外出,延误时机反易内传生变。他治疗脱肛,从不妄施补剂,认为脱肛有虚实之辨,下痢脱肛多为交阻之湿热食滞下迫所致,治宜通下,一旦腑气畅通,下迫解除,肛脱自收。

案1.热结旁流案

年8月,杨妇,年逾四旬,腹泻清水不臭,历时半月余,屡次更医,泄泻虽止,饮食不进,精神更差,日趋险境。及至先生出诊,手足逆冷,昏愦不语。舌质如锉、苔黄黑起芒刺,脉来沉实而数。病属热结旁流。前医皆未究病源,以实为虚,见泻止泻,概施温补,伤津耗液,使燥结愈深,热无下泄之路,逆而上冲,故神昏不语。症状虽危,犹可图治,乃书调胃承气汤。其夫优柔寡断,未敢与服,家人丧失信心,而备后事,并喂以参汤,聊表仁至义尽之心。是晚,病妇头垂床沿,人事不省。两天后先生出诊而归,病家再请往诊,见病人奄奄一息,知药未用,谓曰:“再补更促命期,非下不可为功!”家人始商定破船漏撑,依原方用药,下午3时频频灌服。夜半得转矢气,臭气充屋。1小时后再转矢气,臭难近身。继后遗酱色软便一床,恶臭无比,神志依然不清。时至五更,不意病人突然坐起,脱去上衣,用手蘸灯油抹脸涂胸,至清晨始能开言,知饥索食,家中老少,欢喜若狂。是日再诊,拟大承气汤荡涤肠胃热结。次日又与增液承气汤加黄连、栀子等,复以安神丸、磁朱丸和天王补心丹调治,月余而安。

案2.寒实结胸案

黄某,男性,初患发热,表证未解,医误下而成寒实结胸,更医数辈,皆诊为热结,予大小陷胸汤之类,一误再误,犹如雪上加霜,阴凝尤甚。先生诊之,时值炎暑,严闭户室,厥逆无脉,已3~4日不省人事,心下实满,舌苔灰白且腻,虽经苦寒攻逐,所下甚少。其父问曰:“吾子到底何病?为何久医无效?”先生曰:“病属寒实结胸,前医皆从热结论治,故不应。用三物小白散攻逐,或许有一线希望。”在堂亲朋有识医理者,听之愕然一惊,均认为此药峻而正衰,请先生三思。先生曰:“除此以外,别无救急佳品。”后依先生之见,冷粥一碗备用,三物小白散一钱,温水调匀,频频灌服。服后始则腹中雷鸣,手足躁扰,众亲友及家人哗然,以为必死;继则矢气频传,大泄粘滞垢物半桶许,安卧数小时后,神识渐知。次日黎明,其父即告知先生:“吾子药后大有转机,渐能识人,再劳先生复诊。”先生随即赴诊,见其神识较清,手足微温,心中甚喜,但切脉动未及,不宜再攻,嘱停药1日,以观动静。至晚二诊,脉来沉细无力,此佳兆也。病人胸闷微烦,与栀子厚朴半夏汤以净余邪,继用二陈汤合山楂、麦芽等和胃消食,终以六君子汤益气健脾而收全功。

二 精于柔润起沉疴

先生因善用攻下而一举成名,而应用寒凉药物却是得心应手,其弟子皆认为他私塾河间。他十分赞同刘完素的火热论,在临床上清热法的应用非常广泛。如治疗胆石症合并感染,喜用龙胆泻肝汤泻热除湿;治疗失眠证常用黄连清心泻火;治疗慢性结肠炎首选芍药汤化裁等。然他使用苦寒清热、攻下泻火的同时,又每每顾及患者阴液之盛衰,常兼以滋补阴液。熟地以其壮水制火,成为先生应用娴熟的养阴之药。先生首创以五苓散加熟地治小儿泄泻久治不愈,脾肾两虚、阴伤甚者,效果极佳。他治疗痹证,绝不滥用乌头、独活之辈,而是审因论治,不拘一格,认为治痹不可单从三气治之,还应从痰论治,以阳和汤重用熟地,而获奇效,开辟了治疗痹证的新途径。不仅如此,还创造性的从前人的理论上并在长期实践中悟出一条治痹新法,即柔润舒筋法。

《素问·痹论》曰:“痹或痛,或不痛,或不仁,或寒,或热……。其热者,阳气多,阴气少,病气胜,阳遭阴,故为痹热。”《丹溪心法》曰:“瘦人肢节痛,是血虚。”《医学准绳六要》曰:“痛风,即《内经》痹痛,上古多外感,故云三气合而为痹;今人多内伤,气血亏损……,阴虚则脉弦数而痛在夜。”由此可见,前人已认识到内伤血虚阴亏能够产生痹证,其治疗方药有四物汤、六味丸、虎潜丸等。先生承前人论阴虚痹证之理,立柔润舒筋法,自拟一方,名曰:柔润舒筋汤(熟地、天冬、麦冬、当归、白芍、石斛、木瓜、秦艽、桑枝、海风藤、络石藤、牛膝、甘草)。其方以熟地、天冬、麦冬、石斛滋养肝肾为主;得牛膝之引,补而能走;合当归、白芍,养血柔筋;木瓜味酸,生津舒筋;秦艽、桑枝、络石藤、海风藤性苦平,驱风湿,通经络而不燥,诸药组合,功能柔润舒筋,通络止痛。

案3.小儿泄泻伤阴案

刘某,女,1岁。高热40℃,伴呕吐泻泄10日整,每日用西药治疗,毫无转机,曾服葛根芩连汤数剂,亦无疗效。年7月10日初诊,呕吐时作,躁扰不宁,口唇干燥,时时索饮,饮后即吐或片刻即闻肠鸣漉漉,随之下泄无臭味腥清水。舌质红干、苔少,脉濡滑而数。此乃注泄伤阴,脾肾两虚。仿古急开支河法,拟五苓散加味。处方:焦白术、云苓各6g,泽泻、猪苓各5g,肉桂1g,熟地10g。服头煎药后吐泻即减,体温下降,迨二煎药后则更见卓效,吐泻皆止,体温正常,拟益气健脾法调理善后。

案4.寒痰阻络痹痛案

龚某,男,40岁。自年患坐骨神经痛,两腿刺痛,左侧为甚,不能行走,几年来复发多次,前医以驱风散寒、逐湿通络为法,数易其方,叠进数10剂罔获寸功。最近2周昼夜疼痛剧烈,足不能任地,夜难入寐,遂请李老诊治。诊见:患肢不红不肿,扪之觉凉,舌质淡、苔白薄,脉沉细。此非一般风寒湿痹,乃肾阳本虚,阴邪直中,寒痰凝结,阻滞经络。法宜温阳补肾,化痰通滞。按《外科全生集》阳和汤加减且重用熟地处方:熟地25g、鹿胶10g、麻黄5g、肉桂3g、白芥子10g、炮附子5g、甲珠10g、炮姜25g。上方连进6剂,疼痛逐日见减,能弃杖缓行,再以原方加炮附子5g、千年健10g、海桐皮10g、五加皮10g共进9剂诸症俱失,行走自如,痊愈告终。

案5.阴虚痹痛案

曾某,女,30岁,因全身骨节疼痛已1月余,经中西医多方治疗,未见其效,反见痛增,于年12月14日延请先生诊治。诊见:表情痛苦,形瘦如柴,全身骨节疼痛,上肢不能高抬,下肢不能步履,整夜端坐,呻吟不止,难以入寐,心中嘈杂,纳谷不思,口干作渴,大便数日未行,舌质红、苔黄,脉弦细而数。此乃素体肝肾阴亏,复感风湿为痹,常法不能奏效,拟柔润舒筋法,处方:熟地12g、天冬10g、麦冬10g、当归10g、白芍10g、石斛10g、秦艽10g、桑枝10g、薏苡仁12g、楠藤10g、牛膝10g、木瓜12g、络石藤10g、海风藤10g、甘草10g。5剂药后疼痛全然已除,惟双臂仍不能高抬。继服原方5剂,症状日渐消失,守方再进5剂,诸恙已平。后2月其同乡告曰:曾某关节痛未再复发,形体壮实,早已下田劳作。

三 谨于疏肝治百病

先生十分推崇朱丹溪“气血冲和,万病不生,一有怫郁,诸病生焉,故人身诸痛,多生于郁”的观点,临证用药常配以疏肝药物,如柴胡、郁金、香附之类,治疗胃下垂,不死守补中益气一法,而随证变法,以疏肝理气而获特功。治疗妇科病症尤其是经前乳胀痛时,认为胀痛多是因肝郁气滞所致。病人忧郁寡欢,性急易怒,多愁善感,心胸狭窄是造成肝郁不舒失于条达的重要因素。他治此病本《内经》“木郁达之”之旨,谨守“辛苦凉润宣通”六字,以疏肝开郁为法。同时他还非常重视病人的情志调节,常嘱患者要“宽怀调养”,杜绝肝郁之源,免反复之虑。治疗老年病时,认为老年人不仅生理功能衰退,而且常因丧偶、子女不孝顺、离退休后的孤寂和慢性病的折磨等而致心理上产生抑郁悲观情绪,故诊治时特别富于同情心,不厌其烦问长问短,掌握心理特点,进行情志开导,解除思想顾虑,并在处方中注意疏肝理气法的配合。

案6.肝郁胃痛案

患者范某,因患胃下垂数年,医院治疗未有好转,来诊时胃脘胀痛,只能吃软食少许,稍多食则胀甚,急走则腹坠加重,面色苍白,精神疲倦,身体瘦弱,四肢乏力,按小腹膨胀,切寸口濡弱。因思其终日伏案工作,局促不展,肝胃不和,脾土失运,升降失调。遂以疏肝理气,健脾和胃为法。方拟逍遥散加减:北柴胡5g、当归5g、炒白术5g、金铃子10g、橘核子10g、荔枝核20枚、大茴香5g、小茴香5g、法半夏10g、广陈皮10g、白茯苓10g、粉甘草3g。服药2剂,胀痛大减,精神好转,食欲增进,试吃干饭半碗,安然无事。再予原方加砂仁2.5g、广木香2.5g、青皮6g,连进15剂,胃脘饱胀已愈,小腹坠胀亦失,每餐能吃干饭1~2碗,面色转红,脚力倍增,后以加味补中益气汤调理善后。

案7.毒聚血瘀脱疽案

陈某,男,45岁。自年11月起发觉走路稍久则左下肢麻木疼痛,休息片刻即已。自认为体弱,并不介意。不意病情迁延恶化,疼痛逐年加剧,且出现间歇性跛行,多方寻医未果。年6医院检查确诊为“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医生建议截肢,患者拒不同意。不久左足第三趾趾甲下化脓,乃施手术拔去趾甲排脓,肉色变黑,臭味难闻,疼痛日益加甚,昼夜抱左膝而坐,不得安眠,食纳乏味,思想紧张,精神疲惫,形体迅速消瘦。偶闻中医可治此病,遂转入我院住院治疗。自年6月24日初诊至年3月22日,历时9个月以“三法”“六步”,圆机活法,逆流挽舟,逢凶化吉,终使患者免受截肢致之苦,而得完全康复之乐。整个过程,先生虽无完全治愈的把握,但始终与患者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给予患者战胜病魔的信心,询知其烟瘾颇重,特嘱其戒烟,使患者能积极配合治疗。

先生遵《内经》之旨,承先祖之术,通各家之长,专于内科,兼通各门。特别强调辨证论治,用药多灵动,少固涩,以流畅气机、平衡阴阳为目的。临证遵古而不泥古,以变应变,刻意创新,自出机抒,别具一格,其学术思想后人可师可法。

李元馨3《急重症验案举隅》

李元馨1《调胃承气汤湿温救误案》

李元馨5《肝硬化腹水治疗经验》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
http://www.tqjpg.com/hlcs/11997.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医院地址: 健康热线: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 2014-2024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