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中医养生篇气为何物如何补气深度

2021-3-2 来源: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

北京治疗白癜风的费用多少钱 http://pf.39.net/bdfyy

我们在前面跟大家把五脏六腑讲过了,如果把五脏六腑比喻成11条鱼的话,这些鱼要生存下来,就得有一个适合他们生存的水环境。

延伸学习:11条鱼的故事,告诉你中医和西医的区别!

人也一样,人体的五脏六腑要行使正常生理功能,也得有一个适合它们的内环境。

这个环境就是“气血津液”。气、血、精、津液,均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均赖脾胃化生的水谷精微不断地补充,在脏腑组织的功能活动过程中,它们之间又相互渗透、相互促进、相互转化。在生理功能上,又存在着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相互为用的密切关系。气血津液就是人体五脏六腑的工作环境。

所以,你想让五脏六腑正常工作,首先你得保证他们的工作环境是正常的。

中医调理主要就是在改善这个气血津液,改善了脏腑工作的环境就能帮脏腑回到平衡。

血,我们大家都清楚,现代医学对血液的认识非常深,老百姓了解也比较多。

津液,说白了就是身体里经过脾胃运化的精华水分,大家也都比较清楚。

唯独这个“气”,现代医学看不见,也不承认气的存在,也没办法证明它,所以我们很多人对它都很陌生。

但我们经常听到这些词:脾气很大,元气满满,正气不足,我生气了,气色不好,阳气不足,甚至还有气功,气场等等这些都提到了气,说明很多生命现象我们必须要用到“气”才能够解释清楚。

气究竟是怎样的物质呢?

这个定义很难定义清楚,《黄帝内经》有讲到相关内容:“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天地合气,命之曰人”。大概意思人是受天地之气而形成的,人是天地之气的产物。、

当这个概念很不好理解的时候,我们就把人体放大,放大的天地这个宇宙当中来。

人体的气放到天地中来就是大自然的气。这个气是运动的,是具有不同形态的,是可以变化的。

比如,现在春天的气是柔和的,具有生机的;夏天的气是高热能的,兴奋的;秋天的气是凉爽的,悲伤的;冬天的气是寒冷的,是没有生命力的。

空气中有水,通过气的变化,气可以上升为云,也可以下降为雾,可以形成雨水,也可以形成雪和冰。

空气是一个载体,无形的能量都可以在空气里传播,可以传输信号,可以传播声音,可以传输色谱等这一切无形的能量,所以我们也可以把空气理解成一个能量场。

那体内的气也是同样的一个能量场,中医认为,气是天地万物根源,也是维持生命活动最基本的物质,它流动于身体的各个脏腑、经络、组织和器官中。中医将气的运动称为气机,运动方式分为四类即:升、降、出和入。

在中医的理论体系里,我们翻开《黄帝内经》,有次以上提到气,占到整个篇幅的2%,可见我们的老祖宗是多么具有智慧。如果理解了气,就能理解中医治病。

气究竟是怎么来的呢?

我们要认识一个东西,要先知道它从哪来?中医有句行话:精化气,气化神。

这实际上,也是体内能量的三种层级状态。最低的是物质层面,称为“精”。精可以化生为“气”,这个转化过程非常重要。古代的人练功,做的就是让物质层面的“精”转化为具备功能的“气”。

所以,你看人家静静的坐在那里,他不是在傻坐,他外面没动,体内的气在动,他在炼精化气。

纯阴无阳是鬼魅,纯阳无阴是仙人,而人在中间,所以是一半阴一半阳。

我们现代人得病多是体内物质层面的东西太多,体内气机没流动起来,不能炼精化气。

中医要做的就是纠偏这个关系,让更多的物质层面的精可以转化为气。

所以,我们知道了,气的一个重要来源是来自于“精”。肾精,通过气化,就能转化为肾气。肾气是什么,通俗一点来理解,指的就是肾的功能。

其他也同理,哪个脏腑的功能不足了,我们是要让物质层面的转化为气,目的就达到了。

气的第二个来源是来自食物,食物里的水谷精微,通过气化,就成为水谷精气。

如果大家觉得不好理解的话,把自己想象成一棵植物吧。植物需要的养分来自于肥料,肥料里的养料通过植物的转化吸收变成了养分,这个过程也是把有形的物质层面转化成无形的气的层面。

气的第三个来源是来自空气,通过肺的呼吸,吸进去的是空气,呼出来的是二氧化碳这类浊气,人体把氧气这类清气吸进身体里,让氧气成为物质精微的载体。

以上就是体内气的来源,那我们现在也清楚了,气的生成与肺有关,有脾胃有关,有肾有关。

所以,下次别人说你气虚气不足的话,你就能想到,那到底是肺生成的气不足呢?还是脾胃不能把养料化成养分能力不足呢?还是肾精不能化成肾气呢?

人体内都有几种气呢?

元气:指的是生命的根本,决定着生命的全部,也可以说是生命的指标。能够促进人体的生长,推动和调控身体各个脏腑、器官、经络等生理活动。

宗气:在《灵枢·邪客》里提到宗气主要有帮助肺呼吸和心脏的血液运行,凡是语言、声音和呼吸能力的强弱都和宗气有关。

营气:营气又被看作是营养物质,包括现代所说的六大营养元素:蛋白质、维生素、脂肪、糖、氨基酸和微量元素等,存在于血脉中,起到营养全身的作用,所以又被称为荣气。

卫气:自于后天的食物和呼吸,但和营气相对,在血脉之外,具有保护和保卫的作用,卫气足可增强身体抵抗力,并调控身体的温度和汗液的排泄。

在体表的气,叫做卫气,就是保卫人体的气。这层气,其实是可以用肉眼看得见的,我就看到过。

在外界相对较热的环境里,找一个光线较暗的地方,从暗处向明处看,找到一个特定的角度,就能看到皮肤表层有一层像白雾一样大约一个硬币那么厚的一层气。那层气就是卫气。

这层气有什么用?卫气是人体一身的卫士,当人体参加剧烈活动,体内温度升高时,卫气就会把汗孔打开,让体内多余的热量,随着汗液的排出而释放。学中医搜索针推医学网当外界有邪气想要入侵人体时,卫气就会把汗孔关闭,不给邪气以可乘之机;对那些已经进入体内的病邪,卫气还会与之发生激烈的交战,来保护人体的健康。

再往里走,就是经气,俗称经络里的气。经络,实际上就是人体组织之间的缝隙,肌肉与肌肉之前,骨与骨之间,筋与筋之间都有缝隙,经气就顺着这个缝隙走,经气形成的这条路径,就是经络。

这个经气有什么用?经气是与脏腑相通的,我通过一些方法来改变经气的状态或者疏通经气,就可以改变脏腑的状态。让不平衡的状态中重新回归到平衡,这就是针灸治病的核心原理。

中医认为血管里还有气,中医把血管里的气称为营气,这个营是营养的意思,意思是血管里的气主要给全身提供营养能量的。

第一,阴阳告诉我们,任何一个事情都有阴阳两面,血为阴,气为阳,血在血管里流动必须依赖气的推动,不然血液不会自己跑的,所以血管里肯定有气。

第二,血液怎么来的?也需要气的作用。因为阴阳也是互根的,血液不会凭空生成,是物质精微在气的作用下生出来的。既然血由气转化而来,那么血管里肯定有气。

再往里走,到了腹腔,按照气的功能不同,又分为了宗气和元气。也可以按位置分,肚脐以上的气称为宗气,肚脐以下的气称为元气。

宗气,是胸中之气,由后天决定的,主要是跟肺脾相关。

元气,是肾中原气,由先天肾决定的,由肾精化生出来,等同于肾气。

说话,唱歌,呼吸都要用到宗气,如果你看到一个人说话声音有气无力,呼吸气度很弱,就是一个典型的宗气不足的人。

而元气是全身之气的根本,元气足的人精力充沛,生命力旺盛,看那小孩子就是元气充沛的人。

人成年后到老年,元气逐渐衰退,精神状态也就下降。

气究竟是怎样作用到人体呢?

我们知道五脏六腑是人体不可或缺的器官。但一个活着的人,与一个死去的人,体内的脏腑实体其实并没有根本的不同。那么生与死的关键在哪里呢?

用生活中煮饭的例子,可以很清楚地说明脏腑与气之间的关系。如果我们把米洗好,水加好,放在锅里,过上3天的时间,米也不会熟。但如果在锅下架起火来煮,那么半小时后,一锅米饭就可以吃了。米还是当初的米,水也还是当初的水,一个冷冰冰无法充饥,一个香喷喷令人垂涎,关键就在于有没有火。对人体而言,气的作用就像这锅底的火。人体正是由于这一份气的存在,才使得死的脏腑运转起来,才使得生命真正成为生命。具体来讲,由于肺脏有气,肺才可以主持呼吸运动;心脏有气,心才可以保持神明不乱;脾脏有气,脾才可以主持胃肠进行正常的消化吸收;肝脏有气,肝才可以疏理气机让气的运行畅通;肾脏有气,肾才可以主持水液的正常代谢。俗话说“人活一口气”,如此看来,确实还是有道理的。中医基础理论把气的作用归纳为推动、温煦、防御和固摄四大方面,可见气对于人体之重要。

上面讲到的“气化”过程,就是气的推动和温煦功能的一种表现。气有温煦作用,气可以让人体保持体温恒定。就好比大气能让地球保持在一个合适的温度范围。

气有推动作用,血管里的气推动血液往前走。为什么气能推动血液往前走,因为气有能量。

气有防御作用,在表的卫气可以防止外面邪气进来。为什么气有防御作用,因为气有能量。

气有气化作用,气能把水变成水蒸气,也能让水蒸气再变回水;能让物质精微变成物质精气,能炼精化气,这些都是因为气化作用。

气有固摄作用,手上被隔割一刀,流血了过会就不流了,现代医学说血凝因子让血液凝固了,那血凝因子从哪来的?是气发挥了固摄作用,当体内有血液流出,人体就会自我调节,通过气的变化让血液在患处流动变慢然后血液就不再流出。

有些朋友平时很容易出汗,稍一走动,就会大汗淋漓,就是气虚不能固摄汗液的一种表现。有气,人体才可以维持正常的生长发育,新陈代谢;有气,人体才会保持温暖的体温;有气,人体才可以保卫自己不受病邪的侵袭;有气,人体才守护住津液、血液、精液等精微物质不致任意流失。

我们讲的“气”这些功能,如果你觉得不好理解,那咱们再简单一点,四个字概括:气主功能。

气与血之间的关系气属阳,主动,主煦之;血属阴,主静,主濡之。这是气与血在属性和生理功能上的区别。但二者都源于脾胃化生的水谷精微和肾中精气,在生成、输布(运行)等方面关系密切,这种关系可概括为“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

气的作用在于推动有形的血液,让血在血脉中正常地运行,即“帅”。气为血之帅包含三方面的意义:

气能生血:气能生血指气的运动变化是血液生成的动力。从摄入的饮食物转化成水谷精微,从水谷精微转化为营气和津液,从营气和津液转化成赤色的血,其中每一个转化过程都离不开气的运动变化,而气的运动变化又是通过脏腑的功能活动表现出来的。

气能行血:气能行血指气的推动作用是血液循行的动力。气行则血行,气止则血止,气有一息之不运,则血有一息不行,故气之正常运动,对保证血液的运行有着重要意义。如气虚不能行血则补气行血;气滞血瘀则行气活血;气逆吐血则降气止血。

.气能摄血:气能摄血指气对血的统摄作用。气的固摄作用使血液正常循行于脉管之中而不逸于脉外。

血的作用,在于让气有所归属;气本身是无形的,必须依附于有形的物质上,才可以正常地发挥作用,所谓“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其一,血能养气。气存血中,血不断地为气的生成和功能活动提供水谷精微。所以血盛则气旺,血衰则气少。

其二,血能载气,气存于血中,赖血之运载而达全身。

气的状态表现?

这张气机的升降图,是学习复杂中医的一把钥匙,真正理解这张图,了解我们人体内的气是如何正常运动的,那么再根据病症来反推是哪个环节的气发生异常,就能很轻松地找到解决问题的方向。

首先,心在上,肾在下,心为阳,肾为阴,心为火,肾为水,他们要建立通道进行沟通。

要让心火下降,要让肾水上升,这样水火交融,心肾才能交通。

然后,再看左路,肝脾的气要升,肝随脾升。升上去的是什么?是清气。

再看右路,胆胃的气要降,胆胃胃降。降下来的是什么?是浊气。

肺就好比天幕,将整个大气层都包在里面。

大家去好好理解一下,人体的气是这样运动的,天地的气也是这样运动的啊。

这里面的学问很深,我们这次先有个基本概念。以后在讲具体的病症调理的时候,基本上每次都要用到这个气机升降图。

这就是执简御繁的智慧,这个气机升降图就是一把万能钥匙,我们先把这把钥匙收起来,以后我们碰到任何问题都可以用这把万能钥匙来解决。

那么,当气的状态不正常时,会出现哪些问题呢?

第一种是:气滞。

中医里有一个证,叫做“肝郁气滞”,说的意思是:肝气郁结之后,这个肝气就阻滞不通了。

气不通畅了,就堵在那里,表现为胀。气堵在胸部了,胸部就胀,这是肝气郁结导致的。气堵在胃里了,肚子就胀,这是胃气不畅导致的。气堵在大肠里了,大便就不通,这是腑气不通。气堵在四肢的经络了,手和腿就胀,这是经气不通。气堵在子宫里了,经血也会堵上,月经来的就不畅快,来月经就感觉到坠胀感。还有很多,不一一列举了,以后慢慢讲。

肝郁气滞小方法:肝气郁结最伤脾,一个小动作疏肝理气!

第二种情况是:气逆

就是气逆乱了,气往上升的太过了。那气为什么上升的太过了?要么是肝气,脾气升的太过,要么是胆和胃降不下去,所以气就一直逆在上面。

气逆会产生什么后果?表现在人的上部出现病症。比如头胀痛,因为气一直往上走降不下去,气就产生很大的压力,挤着你的头部,头当然就会胀痛了。

还有比如说,老是打嗝,胃里的味老是往上顶,胆里的苦味老是上逆到嘴巴里,这些都是气逆的结果。是因为胆胃的气降不下去,就反弹回来的缘故。

打嗝小方法:打嗝不止怎么办?按这里,1分钟见效!

第三种情况是:气陷

讲到气陷,我想跟大家讲个故事。我之前学中医的时候,不太能理解气陷,这个好端端的气怎么就陷了呢?后来有一次突然就悟到了。我把这个经历跟大家分享一下。

我有一次经过一个出产煤的地方,发现有好几栋房子都塌下去了,原来是3层的楼房,现在能看到的只能看到2层了。我就很好奇,问旁边的人,我说这好好的房子怎么就会塌下去呢?他告诉我说,几年前,一个煤商来这搞开发,天天在地下挖煤,底下就挖空了,然后大部分房子都陷下去了。

我听完之后,一下就明白了,哦,原来这就是气陷。。。中焦是脾胃,属土的,如果土虚了,这个土承载的东西就会陷下去的。

我们经常听到胃下垂,子宫下垂这些病,实际上,中医认为就是气陷的原因。

那为什么会气陷?根本原因还是“底下”被掏空了,是气虚日久形成的。

那要怎么办呢?一方面要去补这个中焦之气,一方面把这个气要提上来。这个是中医治病的思路。

??气陷者可用四君子汤:药食同源

国宝级食疗方(珍藏版)

第4种情况是:气脱

气脱是气一直在跑出体外,要脱离人体了。这种情况多是危重病人,表现为大汗淋漓不止,大出血或者是大肠滑泻无度了。这种情况要峻补正气,人参,山萸肉在这时候能救命。

第5种情况是:气虚

就是我们身体里推动机体功能的所需要的气不足了。那么当气不足时,推动血液运行的力量就缺乏,很容易出现血瘀的情况。

我们仔细观察老年人的舌头,经常可以看到有些小的瘀点在,口唇的颜色也比较暗,这些就是体内有瘀血的表现。这种瘀血,很大程度上,与人上年纪后,气的推动作用减弱有关。反过来,如果体内的血量不够,那么气失去安身的住处,就会很容易消散掉,从而出现气血两虚的局面。也就是说,气虚者,血未必虚;但血虚者,常伴有气虚。

气虚了怎么办?

常用人参、党参、黄芪、白术、山药等药物组成方剂补气,代表方剂有补肺汤、四君子汤、补中益气汤、肾气丸等。(蓝字点击可阅读)

但应注意两点:一是肝火、肝阳上亢、痰阻引起的头晕目眩,饮食积滞或湿浊中阻引起的胃脘胀满等实邪致病,不宜使用本法。二是气虚兼有实邪的病证,补气法宜与祛邪法配合使用。

补气有补元气、补脾气、补肺气、补心气、补肾气之分。肺主气,主一身五脏六腑之气;中焦脾胃受纳水谷,脾气健运,气血得以化生,故气虚多与肺、脾二脏相关。

1、补元气——人参

全天下的人应该都知道,人参最大的功效就是补气。人参是补气之最,最什么呢?补气最快,补气最全。人参补的是全身之气,能补五脏六腑之气,最擅长补的是元气。

发高烧、做手术、生孩子、长期用抗生素、放化疗等,这种情况的患者都是元气大伤,肾气久亏,这个时候可以服用大补元气的人参,可以吃人参的含片,可以泡人参茶喝,都能使身体早日复原,但用人参的时候,宜多喝水,这样会吸收好,不易上火。

通常我们用人参补身体的时候,一旦出现嘴里长溃疡、大便干燥、小便灼热,或者是生扁桃体炎,甚至是鼻出血,这是补得太过,一定要停药。

2、补脾气——白术、山药、白扁豆

脾气虚以脘腹虚胀,神疲倦怠,食欲不振,大便泄泻为主症。可用玉屏风散补卫气,固表敛汗;用四君子汤、补中益气汤补中气(升阳)。单吃黄芪也许达不到效果,这是很多年研究的药理分析的结果。只有在一点的配伍组成下,才能发挥黄芪升阳的作用。为什么有的人一天一次大便很正常,可有些人一天大便三四次,甚至更多,次数多还不成形,中医称这为大便溏泄,这样的人胃口也不会好,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胃炎或浅表性胃炎,有些人还有胃下垂、脱肛,或有子宫下垂等,这都是脾气虚。

补脾气的中药有白术和山药,用这些药对脾气有一个提升的作用,如果舌苔厚,也可以着重加一些白扁豆,这样既补脾气又能祛湿。

3、补肺气——黄芪、甘草

肺气虚以少气懒言,动辄喘促,怕风自汗为主症;累了、说话没力气、盗汗、失眠、心慌气短、妇科病、月经提前、量多、量少,产后、乳房肿块等,都可以补气。咳嗽喘是现在最常见的病症,毫无疑问这样会伤肺气,导致肺气虚,肺气虚的人,最适合的补气药是黄芪。

黄芪是个什么药呢?张锡纯先生是这么介绍黄芪的:黄芪性温,味微甘,能补气,兼能升气,善治胸中大气下陷。黄芪为补气之长,是气虚之人最佳选择。

有些朋友典型的肺气虚,服用黄芪说效果不明显,不妨用黄芪配人参,就很容易见效,因为人参补气很快。

患了咳嗽喘的人对甘草片都不陌生,我们都知道甘草可以止咳,其实我们是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甘草在止咳的同时,最主要的一项功效就是补肺气,而且还是专门补肺气,单味甘草远不像煎好的中药汤那么难以下咽,我们可以用单味甘草泡茶喝,在止咳平喘的同时,补肺气也是重中之重。

4、补心气——西洋参、红参加班,劳累,刚开始你会觉得心跳加快,严重了就会心慌、气短,这是心脏病前期心气虚的表现,出现了这种情况西洋参和红参就是首选,提前服用点补心气的参类,能避免你过早地步入心脏病一族。5、补肾气

肾气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八方面(只要有其中一个现象,就说明肾气不足):爱吃味道浓的东西(脾胃功能弱了,需要用味道厚重的东西将元气调上来帮助运化);老年人小便时头部打激灵(肾气不足了,气血虚,所以下边一使劲上边就空了)。

所以老年人小便时一定要咬住后槽牙,以收敛住自己的肾气;17~19点发低烧(气血水平很低,表示肾气已经大伤了);成年人胸无大志,容易满足现状(肾精不足的表现,小孩子肾精充足,所以他们的志气就特别高远);坐着时总是不自觉地抖腿,说明了这个人的肾精不足;年纪轻轻头发就白了好多(发为肾之华,头发的根在肾);春天手脚冰凉;盗汗(睡觉爱出汗。汗为心液,盗汗多由于气阴两虚,不能收敛固摄汗液引起)。

补肾中成药,六味地黄丸是最常见的以补肾阴为主的中成药,其他常见补肾中成药也是在此基础上进行加减。注:只有在肾气不足的时候补充才最有用,否则容易引出肾火,对健康也极为不利。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
http://www.tqjpg.com/zlff/10829.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没有热点文章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医院地址: 健康热线: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 2014-2024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