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经络养生
2017-3-31 来源: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次五脏与六腑的表里关系
中医通常用“脏腑”来总称人体的内脏:
五脏指:心、肝、脾、肺、肾、(心外有心包经)
六腑指:小肠、大肠、胆、胃、膀胱、三焦。
脏腑共同配合,五脏为主帅,六腑为辅佐,才能共同完成人体的各种身体机能。由此出现了物种表里关系:肝与胆相表里,心与小肠相表里,脾与胃相表里,肺与大肠相表里,肾与膀胱相表里。
脾与胃“脾胃为生化之源,后天之本”脾主运化,水和精微输布全身,供应人体多方面的需求,维持内脏功能正常的运行,食物入口皆由脾而散,脾与胃为营血化生之源,所以,人白天的身体状况健康与否,与脾有重要关系。
1、脾气足肌肉丰活,“脾主肌肉”脾气足,肌肉丰润、鲜活,面部生动而富有活力,有的人长相不漂亮,但仍然可人,这就是民间讲的脸上长着“爱人肉”。 2、脾气足脸不臃肿,女性面部白里透红的胖是正常的胖,可谓“富贵之美”,除此外的胖,多数为肿胖。脾主运化水湿,输布体内水份,脾虚湿滞,则导致水肿,肾虚引起的水肿在腿脚,脾虚引起的水肿在脸部及全身。引起脾虚的原因有两个方面:一是吃;二是思,多吃冰冷食物,贪吃水果,暴饮暴食都能伤脾,思虑过多,也可能伤脾。 3、“脾开窍于口,其荣在唇,脾气通于口,脾足能知五谷”脾气足着嘴唇丰盈红润,呼出的气无异味,吃五谷杂粮可品出其中的香味,脾气弱者唇白而粗糙,若寒凝脾中则唇紫或黑,呼出的气息异味浓得令他人躲闪,且饮食无味。 4、“脾统血,使血液在脉管内运行顺畅不致外溢”脾气虚而无力统血时,血溢出脉管之外称为“血不循经”,有人会皮下出血形成瘀斑,严重的人流出的汗为红色,有的女性会经血不止。脾和胃相表里,脾相当于车间,二者缺一不可,相互配合,但是他们的习性却不同,脾喜燥恶湿,胃喜润恶燥,脾气上升,人中气足,胃气下降,人才能顺利完成消化吸收,脾和胃的功能正常与否,其症状分别如下:
1、脾气虚时唇偏白,重则无血色,胃火上行,唇干,重则有裂纹。 2、脾气虚得太久,上牙龈萎缩,胃气虚弱久了,下牙龈萎缩。 3、脾气虚弱便溏稀,重则泻肚,胃火上行大便干硬。 4、脾气虚时四肢不温,胃火旺时人燥热。 5、胃阳不足,胃脘胀痛,呕吐清涎。
经络中医经络学认为,经络是人体内经脉和络脉的部称。经:有路径的意思,就是经络系统的主干,多循环于深部,络:有网络的意思,这是经的分支,就如网络一样联络全身,无处不至,其部位分部较浅,经络遍布全身,使人体气、血、液等营养物质运行的通道,经络有联系人体各组织器官,运行气血,保卫机体的作用,它们内属脏腑,外络肢节,沟通内外,贯穿上下,人体经络有十四条,十四条经络上有很多的穴位,这些穴位是经络开通,主治所衣“就是说经络循行分布所到之处即是说该穴位治疗的范围”。
中医养生常识中提到的阴阳学说认为一切事物都存在着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概括一切事物的属性,阴阳在组织结构上外为阳,内为阴,背为阳,腹为阴,上半身为阳,下半身为阴,五脏为阴,六腑为阳等,既然万事万物都有阴阳之分,那么经络也有阴阳之分,人体有十四条经络遍布全身,其中十二条正经,十二条正经中又划分为手三阳,手三阴,足三阳,足三阴,另有任、督两大主脉。
手三阳(手阳明大肠经,手太阳小肠经,手少阳三焦经)1、手阳明大肠经: 走向:起于食指内侧指甲角旁的商阳穴,从手走到头,行于上肢外侧前缘及面前部。止于鼻旁的迎香穴。 主治:感冒,发烧,头痛,咳嗽,昏迷,牙痛,眼疾,咽炎,扁桃腺炎,鼻炎,甲状腺肿大,耳聋,耳鸣等。
2、手少阳三焦经: 走向:起于无名指尺侧甲角旁的关冲穴,经受被在上肢外侧正中线,止于眉梢的丝竹空穴,从手到头。 主治:耳聋,耳鸣,咽喉肿瘤,肘臂外侧疼痛,运动障碍,扁桃腺炎,咽炎,颈项痛,偏头痛等。
3、手太阳小肠经 走向:起于手小指尺侧甲角旁一分少泽穴,从手到头,止于耳屏前方的听宫穴。 主治:耳鸣,耳聋,中耳炎,腮腺炎,扁桃腺炎,牙痛,目疾等。
手三阳(手太阴肺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阴心经)1、手太阴肺经 走向:起于胸部中府穴,从胸走到手,行于上肢内侧前缘,至于拇指桡侧指甲旁的少商穴。 主治:呼吸系统疾病,急慢性支气管炎,哮喘,肺炎,肺气肿等引起的咳嗽,气喘,胸痛,咯血,胸部胀痛,短气等。
2、手厥阴心包经 走向:起于乳头旁一寸天池穴,在上肢行于上腹侧正中线,止于中指指尖的中冲穴。从胸到手。 主治:心悸、心痛、心烦、面赤、神志失常、胸肋痛、肘臂痉挛、掌心发热、胸闷等。
3、手少阴心经 走向:起于腋窝下的极泉穴,从胸走到头,沿上肢内侧后缘内侧,止于桡侧指甲旁的少冲穴。 主治:心痛,肋痛,咽干口渴,手心热,心律不齐,心绞痛,神经衰弱,掌心热等。
足三阳(足阳明胃经,足少阳胆经,足太阳膀胱经)1、足阳明胃经 走向:起于眼眶下的承泣穴,从头到足,行于面前部,在胸部行于任脉旁4寸,在腹部行于脐旁2寸,下肢外侧前缘,止于足次趾的外侧甲旁的厉兑穴。 主治:胃痛,呕吐,腹泻,痢疾,胃下垂,头痛,牙痛,面部神经麻痹,乳腺炎,高血压,神经衰弱,身体虚弱等。
2、足少阳胆经 走向:起于眼外角的童子髎穴,上行至额角,环绕侧头部,向下循行于耳后,至肩内缺盆,下至腋窝,经过胸部至季肋,下行至客关节环跳穴,再沿下肢外侧中间,经膝外侧腓骨前缘,外踝前方到足背,止于第四趾外侧端的足窍阴穴。 主治:慢性胆囊炎,胆绞痛,急慢性肝炎,偏头痛,颈项痛,眼痛,牙痛,咽喉痛,耳鸣,耳聋,面部神经麻痹等。
3、足太阳膀胱经 走向:起于目内眦的晴明穴,行于头顶,后项背部,在背部分为二行下行。第一行行于距督脉1.5寸,第二行行于距离督脉3寸,至下肢行于下肢后侧正中线,经外踝后至足小趾外侧甲角旁的至阴穴。 主治:眼痛,头痛,项背痛,腰痛,下肢痿痹,瘫痪,坐骨神经痛,风湿关节炎,小儿麻痹后遗症等。
足三阴(足太阴脾经,足厥阴肝经,足少阴肾经)1、足太阴脾经 走向:起于足大趾内侧甲角旁的隐白穴,从足走到胸,经足内侧内踝前方,行于下肢内侧前缘,在腹部行于脐旁4寸,上行至胸,在胸部行于任脉旁6寸,止于大包穴。 主治:消化不良,溃疡病,腹泻,痢疾,便秘,月经不调,痛经,闭经,前列腺炎,膀胱炎,阳痿等。
2、足厥阴肝经 走向:起于足大趾外侧甲角旁一分大敦穴,经足背,在下肢行于内侧前缘,内踝8寸以上行与下肢内侧中线,绕阴器抵小腹行于侧腹胸部,至于乳下二肋的期门穴。 主治:急慢性肝炎,胆囊炎,肝脾肿大,月经不调,痛经,前列腺炎,膀胱炎,疝气痛,高血压等。
3、足少阴肾经 走向:起于足底涌泉穴,绕过足跟,在下肢行于内侧后缘,上行至腹。在腹部行于任脉旁开半寸,在胸部行于任脉旁2寸,至于锁骨下俞府穴。 主治:阳痿,遗精,遗尿,月经不调,痛经,肾炎,膀胱炎,头昏目眩,腰膝酸软,耳聋,耳鸣,牙痛,咽喉痛等。
任脉走向:起于小腹之内,胞宫之下,出会阴穴,沿腹胸正中线上行,上喉咙,绕唇,终于唇下承浆穴,与督脉交。 主治:阳痿,遗精,月经不调,胃炎,消化不良,胸闷,咳嗽,气喘等。
督脉走向:起于胞中,出长强穴,沿脊柱上行,经风府穴,进入脑部,上达巅顶,并沿前额正中至鼻柱,止于上唇内的龈交穴,与任脉交。 主治:精神分裂症,头痛,休克,虚脱,鼻炎,痔疮,子宫脱垂,感冒,中风后遗症等。
人体是一个有机的统一整体,经络有联系人体各组织器官,通行气血,保卫机体的作用,它们内属脏腑,外络支节,沟通内外,贯穿上下,当人体吸收高糖,高脂肪物质后,过剩的营养物质得不到身体的充分利用而储存于全身或受环境压力,阻碍经络的正常运行,经络的受阻就加重了脏腑的功能平衡,这是人就会有肥胖,食欲不振,头晕,头痛,目眩,便秘等一些亚健康状况,这是我们只需找出对应的经络,疏通它你的问题就能解决了
ˇ↓ˇ
儿童白癜风如何治疗丹芪偏瘫胶囊零售价格得多少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