暝眩反应大病将愈的征兆
2016-12-30 来源: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次导读伤寒古方量大效宏,常“一剂知,两剂已”,然而久病重病若要去除痼症,常有服药后病情异常或加重的暝眩反应,“药不瞑眩,厥疾弗瘳”,本文刘希彦老师讲述暝眩反应为大病将愈的征兆,剑走偏锋,堪为古中医疗效的见证。
___________________
如果你重病缠身或久病不愈,服中药无数,却从来没有过暝眩反应,那么,十有八九,你的病很难好。你还没有碰到真正的传统中医;如果你是中医从业者,处方无数,却从没有病人出现过暝眩反应,那么,十有八九,你还不是真正的传统中医。
写这篇文章的念头,缘于不久前诊治的一个病案。病人服药三贴后,急诉症状加重:
胃部和食管发热,热气上冲致头昏脑胀和耳朵堵塞,肝区痛,腹泻,肛瘘流脓……
嘱其勿慌,续服余药。五贴服毕,病人上述反应果然基本消除,关键是,整个人的状态比服药前明显好转。为何如此?问他是否听说过瞑眩?该病人百度后,方知服药后出现的强烈反应,有可能是方药对症而产生的排病反应。感叹三年来为病所困没过一天好日子,核磁做过三次,心电图二三十次,服西药无数,也曾就医于医院,省城最有名的几位大夫差不多都看过,服了无数剂中药,竟不知还有暝眩一说,而且从来服药后身体无任何动静的。
我所感慨的是:
中医在仲景之后的这么多年里,药物越来越多,方子越来越多,理论越来越多。怎么暝眩反应反倒越来越难得?反倒越来越少被提起?
何为暝眩反应
瞑眩一词最早来源于《尚书?说命篇上》:
“若药不瞑眩,厥疾弗瘳。”
意思是重病或久病之人,如果服完中药之后,没有出现不舒服的现象,那表示这个病不会好。《孔颖达疏》曰:
“瞑眩者,令人愤闷之意也。”
愤闷就是不舒服的意思。
医圣张仲景在《伤寒论》里,关于暝眩有好些条文,如
“服药已,微除,其人发烦目暝,剧者必衄,衄乃解。”
又如
“三服都尽,其人如冒状,勿怪,即是术、附并走皮中,逐水气未得除故耳”。
“如冒状”,就是指昏昏沉沉的样子,医圣叮嘱让病人不要诧异。再如
“复与柴胡汤,必蒸蒸而振,却复发热汗出而解。”
胡希恕先生就多次强调,服柴胡剂很容易出现暝眩。具体反应是服药后很可能打寒战,然后出一身大汗。他说人要是不虚,不会有这种反应。而寒战汗出后,病马上就能好。
胡老提醒医生和病人都要心里有数。他自己就有因为暝眩反应而半夜被人砸门的经历。病人是个孩子,开了治下利的药,可病人服药后反而下利更厉害。家属半夜砸门,非要求胡老去家里看看不可。胡老只好去了。正是半夜,赶到后,孩子状态已经好多了。胡老说把二煎也吃了吧,孩子妈妈开始还不敢。喂药后第二天就全好了。所以,对于暝眩,需要医生有定见,别轻易换药更方。同时也要和病人交待清楚,否则病人吓到了上急诊,那也前功尽弃。
暝眩产生的原因
瞑眩反应,可理解为身体运行秩序经过治疗调节后出现的排病反应或效验反应。通俗的讲,也可称为“斗药”现象:
药与病邪相斗,邪气不服输,正气不相让,一旦正气占了上风,邪气便自己退去。
特别是大病、重病和久病,出现瞑眩反应的可能性会比较大,这是疾病向愈的佳兆。瞑眩反应,少则一时半刻,多则数日。这里需要强调的,每个人出现瞑眩反应的轻重程度也不相同,身体越虚,病情越重,病情越长的,方药如果对路,出现强烈暝眩反应的可能性越大。
真正的传统中医,即便是对症的治疗,汗剂未必出汗,吐下剂未必吐下,和剂未必只是和解,比如柴胡汤不是发汗剂,却常常服药后汗出而解。这是因为体内的毒害性物质,为药力所攻,全身无余地可容,毒害性物质,往往取最捷路径以外遁。吉益东洞说:
“暝眩为病毒遁去所起的一种反应症状,虽经验丰富者,亦不能知其经过,从何道而外遁也。有下剂反吐者,有用阳性振奋药反嗜睡者,有汗剂反下者。”
暝眩与副作用的区别
有人把暝眩反应与副作用反应混淆起来。事实是,由于多用剧药与误治所致症状加重者,不能说是暝眩。中医所谓真正的暝眩,是身体因药力引起强烈反应,以驱逐毒害性物质的现象,驱尽毒害性物质,则暝眩消除。一般病人见到服药后有不良反应,往往以为处方不对路或者是服的药太猛。
暝眩反应与副作用,怎样来区分两者呢?
确实,两者之间的鉴别全凭胆识和经验,非老辣者不辨。可是,又非准确区分不可,因为处置完全不同:
对于暝眩,应继续服药。
而对于副作用或误治,则应立即停药。
这里我总结了几点区别的方法,仅供参考:
一、暝眩反应一般时间都很短,如果是误治或用药过猛,出现不良症状的时间要长。
二、瞑眩反应一般情况由重到轻,反应的程度可随着疾病的减轻而逐渐消失,而副作用则是由轻到重,甚至可以导致病情加重。
怎样来判断身体不适症状不是身体恶化而是身体好转呢?要看自己是否精神旺盛,身体有劲了。人的身体都有一定的修复调整功能和自愈能力,瞑眩反应,就是由病态向健康态过渡中身体内部正邪斗争的效应。
三、体质好的人瞑眩反应一般不太明显,而副作用则不然,无论体质的好坏使用后都会出现毒副作用。
关于这一点,刘希彦老师有一个案例值得一提:他的一位病人,也是我们共同的一位朋友的母亲,是一身寒瘀的阴证,药是从我这抓走的,方子里有30克炮附子。病人服药后,反应非常大:全身发麻,原有寒湿的关节处麻得更厉害,头也晕,走路要人扶。第二天起不了床,甚至还出现短暂的没有意识的状况。病人全家都惊动不安。病人的儿子,也就是我们的朋友,是一位琴师,他当然也很着急。
刘希彦老师让他再从我这里取走30克一模一样的炮附,熬水喝了。结果是:除了一点点上火,并无其他不适反应。我们这位朋友本身还挺健康,也就是身体并无偏性。这里值得我们思考的是,同样30克炮附,为什么健康人吃了没反应。反倒是他母亲身体属阴证,需要附子之类扶阳药,却出现这么大的反应?
暝眩反应的种类
陆渊雷先生曾根据经验总结:
柴胡汤之暝眩,多作战汗;
泻心汤之暝眩,多为下利;
诸乌附剂,多为吐水,其他则殊无定例。
临床上我碰得比较多的暝眩是腹泻、头晕、发疹、口干、困乏、出汗、腹痛、矢气多等等。有时治疗腹痛,用醋蛋液后,短时间内反而更痛了。像咳嗽,有时反而咳得厉害,但过后就会好,这也可理解成暝眩的一种。暝眩反应有轻微有剧烈。病越重病期越长的人,反应越大。我和刘希彦老师交流时,有个共同的体会:阴证病人出现暝眩反应的概率比较大。明明下的是扶阳药,病人反倒更没有精神;明明下的是温里排湿药,病人反倒腹泻。
当今中医治病为何少有暝眩?
为什么明清以来,医家越来越喜欢开滋阴药?事实上也正是在这种背景下,郑钦安的火神派才应运而生。话题这里我就不展开了。因为滋阴药下去,即便不对症甚至是误治,比如向一个虚寒病人投以麦冬、熟地,病当然是好不了的,但是病人吃个半年一年的,也不会有什么明显不对。但是身体越滋阴越阴寒,等到病人一旦发觉不对,往往已经需要花大力气才能挽回甚至难以挽回。而阳药不一样,一下去,容易产生暝眩反应不说,一旦向阳证病人误投姜桂附,那强烈反应会立竿见影。所以,喜开滋阴药的中医总是主流,这里面大概也有医家为减低自身风险的因素在里面吧?
倘若以服药后舒不舒服,来衡量一位大夫的医术或者治疗是否有效,毫无疑问,喜用阴药的医家要占绝对优势。我们知道,阳证,代表的是强壮、是亢奋,是有余;阴证,代表的是虚弱,是不足,是安静。所以三阳证,常常就是意味着发热、头痛、口苦、甚至谵语,惊狂。也就是说,不舒服的症状,大多集中在阳证。舒服的或者缓和的症状,往往集中在阴证。比如同样是头痛、腹痛,痛感强烈到难以忍受的往往是阳证、实证;而阴证、虚证的痛,一定是隐隐作痛,似有似无。假设在一位阴证病人有一点点虚火的情况下,滋阴药一下去,头两天病人反而会觉着舒服了,因为虚火被水浇灭了,可继续服药会怎样呢?是原本的阴寒体质,一寒到底。
西药为何不会出现暝眩?
西医的大多数药物以及输液其实也就是同一个道理。很多病人在患伤寒表证时,往往找西医打针输液,西药抗生素多为苦寒药,再加之大量液体(水本身就为寒性)进入人体,输过液的朋友都应该有体验:如果有发烧、咳嗽或者扁桃体发炎,哪怕你是阴寒体质,一瓶水下去,你会舒服很多,可是,经过几天治疗,往往转为太阴虚寒。
真正的传统中医治疗阴证,是恢复阳气,是要把阴证往阳证转,除此绝无二法。
认识暝眩反应的重要性
曹颖甫先生在《经方实验录》中说:一知半解为近世病家通病,一些医生或药房人员又恐吓病人说某药不可轻试,于是碰到方子开得稍重的情况,病人往往害怕不敢服药,一遇重证,多至不救。所以,无论是对于病人,还是大夫,认识到瞑眩反应很重要。如不理解瞑眩反应,以为是疾病加重或误治,很容易认为治疗无效果甚至起反作用而放弃。
我想,中医真正的希望,不在于方子越来越多,不在于药物越来越多。中医最不缺的,就是方子和药。中医的真正的希望,也不在于中医从业者越来越多,不在于国医馆越来越多。从某种意义上,我想说,中医真正有希望的标志是:服中药后有过暝眩反应的病人越来越多;所治病人中有过暝眩反应的医者越来越多。
什么是调整反应?
调整反应,中医称之为“瞑眩反应”,在保健及调理过程中,必然会有各种各样的调整反应。《书经》称“药不瞑眩,厥疾勿瘳”,其意为服药后,若人体没有明显的反应,则疾病难以被治愈。我们体会,虽服药愈病并非均有明显反应,但若药后有较明显反应者常收效较好。中医认为,服用药物后如果有各种说不清道不明的反应时,就是药方对路了,药理作用产生了,病就会逐渐的调整好了,如果没有任何的反应,就说明它没有触及到你的疾病的根本,没有解决根本,只能说明三个问题:1、是药方不对;2、是药量不对;3、没有对症。调整反应是件好事,是人体病态平衡被打乱,重新调整为健康平衡的一种现象,是人体免疫系统被激活了,人体脏腑的功能恢复了,器官工作强度增大了,巨噬细胞吞噬病毒的能力加强了,T细胞,B细胞的识别能力增强了,白细胞的攻击能力,战斗能力增强了!
在服用醋蛋液的过程中,大家都会发现,很多年前犯过的老病都调出来了。假如你的肩胛骨以前受过伤,服用了醋蛋液之后这里又出现疼的症状了。其实这种现象在中医讲叫“瞑眩反应”。“瞑眩不起,即病不愈”。就是说如果不起瞑眩反应,病是不会全好的。
一般来说,瞑眩反应只发生在有病的脏腑,甚至有时连我们自己都不知道脏腑功能发生病变或功能障碍,会在不知不觉中恢复。并且,这种瞑眩反应大多是暂时的。
当反应告一段落时,身体自然好转,整个人因而轻松起来。这时睡眠品质会显著提升,心肺功能增强、免疫力强、感冒减少,面色红润,自觉精神旺盛,且生理时钟也变得有规律了。如果以前曾经发生过内伤,或者骨关节的损伤,服药后可能会自动产生瞑眩反应。表现为受伤部位的疼痛、痒麻酸肿胀等感觉。要继续服用到反应消失为止,则机体的阳气会彻底清除原来所积累的瘀血并更新组织,内伤会不治自愈。有人问,能不能降低瞑眩反应的不舒服或缩短反应时间呢?我认为一定程度内是可以的。
但条件是正气正在修复病体,你只能帮助正气来尽快地把病邪赶出去,千万不能帮助病邪把正气消灭掉。否则,瞑眩反应是减少了,但病邪也进去了。如果想治好病,就不要光想着减少反应。应该知道:越是反应,越是高兴,痛苦并快乐着。治愈疾病是有代价的,不能不付。
越想减少反应,越是要努力培养正气,越是要注意忌口与饮食节制。比如说,不吃油炸、腌制、刺激性食物,少吃肉等等。所以亲爱的醋蛋家人们,醋蛋液的确很神奇。还是那句话在服用期间出现瞑眩反应是很好的兆头,一定要继续坚持,病就会痊愈。你才能真正的体验到醋蛋归元液的神奇!
瞑眩反应=好转反应=排毒现象
服用产品时有些人会出现一些瞑眩反应现象。出现时间快则三日,慢者可能需一个月左右,瞑眩反应是发挥效果的一种前兆。瞑眩反应的强度因人而异,依据各人体内废物多寡而有所不同,因它是一种排毒作用,较多人没有瞑眩反应。一般而言,过敏性体质或化学药品过多摄入者,较易出现此反应。中药医疗或食疗方法有”不起瞑眩,其疾难愈“的说法。有瞑眩反应的人较易起效果,病体也较容易恢复,反之恢复就较慢。反应期轻微者约持续2-5日,强烈者约持续7-30日。如瞑眩反应太过强烈者,请减量服用,耐心等待症状消除。一般来说,服用产品后约3-10日会出现反应,但也有的人甚至2-3个月后才有反应。服用产品期间要多饮水促进排毒,可缩短瞑眩反应时间和减轻症状。一、机理瞑眩反应=好转反应=排毒现象:从”酸性体质“变成”碱性体质”时(体质已经改善时),会出现各种症状及反应(时间大约在3-10日),症状因人而异,有的很轻微,有的很重,各不相同,这种反应就叫做瞑眩反应。当瞑眩反应消失时,会感到全身心轻松,有精神。Ph<7ph7ph>7酸性中性碱性Ph7.35为健康体质
二、常见瞑眩反应高血压:有头重脚轻的感觉,持续1-2周。贫血:依体质而定,有人会出现轻微的鼻出血(女性多见)。胃炎:胸中有灼热感,食欲较差。胃溃疡:溃疡部位会疼痛。胃下垂:有某种胃部沉重感,会嗳气。肠部疾病:会产生腹泻的症状。肝部疾病:会嗳气或呕吐。肝硬化:有时会有血便。肾脏病:蛋白质会突然下降,颜面轻微浮肿。糖尿病:血糖突然升高,手脚轻微浮肿。痔疮:突然呈现出血现象。
三、瞑眩反应的症状与原因对照表症状原因腹泻(有些人会腹痛)体内废物过多疹子肝功不良或体内废物过多,过敏体质嗜睡(白天也想睡)口干、口臭、常放屁、夜睡有尿意酸性体质排便增加且臭体内废物过多身体有温热感经络循环较畅旺皮肤痒,而后蜕皮皮肤微循环差脸上长痤疮或青春痘依据不同部位颜面望诊早上起床连续打喷嚏鼻腔过敏咳痰多痰或职业伤害引起的呼吸道不适感觉心跳明显或心跳加速,胸闷想深呼吸(很快消失)心血管功能不良鼻出血微血管脆、硬;常抠鼻子;贫血(女性多见)头痛或有沉重感,肩颈酸紧、麻木高血压、血粘度高、血液品质差头晕、头痛血液循环不良、血液品质差不易入睡、易醒、睡眠质量差精神压力大、忧虑、焦躁、伴胃肠功能差嗳气、呕吐或嗜睡或口腔溃疡,便血肝功能不良嗳气、有灼热感、食欲差、少数人出汗胃功能不良胃肠痛甚至脸上长痤疮胃肠溃疡便秘、腹泻肠功能不良或其它器官功能低下便血鲜血是痔疮,黑血是胃肠出血颜面轻微浮肿、血中蛋白突然降低肾功能不良手脚轻微浮肿、血糖突然升高胰岛素分泌不良腰酸腰部血液循环不良、曾经有过外伤女性服用2-3月后,有1-2个月月经量大,或不规则月经还未调整全身关节酸,甚至出现红斑免疫系统失调!
不断更新中.....
北京看白癜风医院哪里比较好儿童白癜风的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