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隔姜灸,温补强身体质

2020-11-3 来源: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

??

艾灸具有温经通络、行气活血、祛湿散寒、温补中气、回阳固脱等作用,联合具有回阳温中、温肺化痰功效的生姜;具有解表散寒、温中止呕的作用,临床用于一切虚寒、实寒症。

隔姜灸的主要功效有——

温:以火攻邪,祛寒,散滞,化淤,能促进血液循环,改善血流速度,强化脏腑机能,促进组织、细胞再生。

通:开通全身经络,双向调节以通为用,改善心脑供血,促进末梢血液循环,提高淋巴排毒功能。

调:平衡脏腑气机,调节神经机能。

补:扶正祛邪,补益强身,能提高免疫系统功能,促进新陈代谢,强内通外,增强机体应激能力。

隔姜灸的操作步骤

隔姜灸步骤:

1,切一片生姜,厚度稍微比一元硬币厚一些;

2,用牙签在生姜上戳几个洞,方便艾灸的热量渗透;

3,把艾绒搓成金字塔形状,并放在姜片上;一个金字塔状计为一壮,寓意为越灸越强壮。

4,用打火机从塔尖点燃艾绒;

5,艾绒烧完后把艾绒灰倒掉,不用换姜片,单是换艾绒;每个穴位灸7到9壮。

1、在隔姜灸时,建议取一块新鲜的老姜。何谓新鲜?即出土不久的姜,而不是放了很久,都快风干了的姜。何为老姜?即生姜中的姜母。

2、然后,用刀沿生姜的纤维纵向切成厚约0.2~0.5cm厚的姜片,大小可覆盖穴区即可,记住,姜片中间要用三棱针穿刺数孔,这样在艾灸时便于灸火透过姜空更顺畅地进入人体。最后,在姜片上放置艾炷施灸。

3、灸到什么程度呢?一般来说,每次艾灸5~10炷,以穴区局部出现潮红时为宜。在施灸的过程中,当你感觉穴区有灼痛感时,可以略微把姜片提起来,防止皮肤灼伤。

具体操作时,把老姜切成片,每片厚度0.3~0.6厘米,每片姜中心刺上几个小孔;把姜片放在穴位上,再把艾绒捏成小小的圆锥形放在姜片上,艾绒堆状约是蚕豆或枣核大小,点燃艾绒施灸,温度以耐受为准。艾绒燃尽后,再放置艾绒反复施灸,姜片也可视情况更换。每穴灸3~9壮(每完1艾绒为1壮),每次约10~30分钟。适合在中午11点到下午1点(阳气最足)进行。

要注意的是,灸之前最好喝一杯温开水,灸完2个小时内不要洗澡,不能吹空调,避风寒,饮食清淡,好好休息。发烧、有湿热症状的人(身体感觉发热、口干、口苦、舌苔黄等)不宜施灸。

医学中经常提到的胃溃疡、慢性胃炎、胃粘膜脱垂、十二指肠溃疡、胃炎、胃下垂、胃神经官能症等疾病等疾病,在初期表现的外部症状都有可能是胃寒性胃痛。虚寒性胃痛的病机为脾胃出现阳虚,寒气由身体内部生成。患者疼痛发作时,痛感持续且绵绵隐隐,得温熨或口服温热水均可缓解,遇寒或饥饿时加剧疼痛感。严重时,患者会出现面色无华、神疲肢怠、反胃、口吐清水,手足冰冷,畏寒怕冷等症状。患者脉象特征为沉细无力,舌淡,苔薄白,食欲减退,大便虚秘或者溏薄。隔姜灸是将艾绒与姜片的温性结合起来,充分利用姜片的天然温性对抗胃中寒气,并发挥艾灸穴位主火之热力进一步增加温性,给予病灶部位温热性刺激,通过调理从而达到治愈胃痛目的。可以选足三里,天枢,神阙,气海,中脘等五处穴位。

按病取穴常见疾病可选取的穴位如下:

气管炎、哮喘,取天突、膻中、定喘、肺俞穴等。

胃炎、胃溃疡等胃病,取上脘、中脘、天枢、脾俞、胃俞、内关、足三里等。

强直性脊柱炎,可取背部华佗夹脊等穴。

按部位取穴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在指、肩、腰、膝等局部取穴。

阿是穴以痛点为穴。

注意:需要辩证配穴施灸!!!

隔禁忌事项

禁忌事项·发热、孕妇、糖尿病患者禁用。·血压较高,药物控制必须在/80以下。·皮肤过敏者,头面部禁用。·体内有金属者(心脏起博器等)禁用·75岁以上高龄老人和8岁以下小儿禁用。注意事项·灸后当天禁洗澡,最好先洗澡再施灸。·施灸期间饮食以清淡为主,忌生冷、酸辣、油炸、刺激性食物。多喝水,当天最好喝粥。·治疗期间不宜待空调房,避风,不宜剧烈运动,多休息。·偶尔出现小水泡,一般不必处理,如水泡已破,搽些碘酒,保持清洁,防止感染。·如出现皮肤过敏,可用抗过敏药物,医院复诊。

寒凝经脉证:胃脘痛、泄泻、痛经、月经不调、绝经前后诸症、不孕不育、遗精、阳痿、早泄、遗尿、尿失禁等。瘀血痹阻证:腰痛、项痹、膝痹、诸痹证及跌扑闪挫或慢性劳损所致各种伤筋证。气血亏虚证:失眠、头痛、虚劳、手术及肿瘤放、化疗后。

(1)内科:感冒、腹泻,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呃逆、慢性胃炎、胃下垂、风湿性关节炎、慢性溃疡性结肠炎、糖尿病、类风湿关节炎、中风、周围性面神经麻痹、面肌痉挛、精神分裂症、慢性肾炎,肾下垂、阳痿,功能性射精不能症、精液异常症。

(2)外科病证:肩周炎、

颈椎病,急性腰扭伤,腰椎间盘突出、狭窄性腱鞘炎、骨关节炎、慢性前列腺炎,直肠脱垂、乳腺増生病、前列腺肥大症等。

(3)皮肤病证:带状疱疹、白癜风、斑秃、银屑病、冻疮、神经性皮炎、黄褐斑等。

(4)妇产科病证:子宫脱垂,习惯性流产、外阴白色病变、功能性子宫出血、宫寒、痛经、慢性盆腔炎等。

(5)儿科病证:婴幼儿腹泻、小儿厌食症、小儿遗尿症等。

(6)五官科病证:近视眼,单纯性慢性青光眼、过敏性鼻炎炎、萎缩性鼻炎、复发性口疮等。

(7)保健:提高免疫力、抗衰老、抗疲劳等.

养胃五点:

“少点、慢点、淡点、软点、暖点”

养生四要+养生四要穴

慎风寒(大椎)

节饮食(足三里)

惜精神(气海)

戒嗔怒(期门)

声明:本

转载请注明:
http://www.tqjpg.com/yfys/10349.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医院地址: 健康热线: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 2014-2024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