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下垂调理经验分亨

2022-8-25 来源: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

(一)胃下属形态异常之一关于胃腑形态的异常,早在《灵枢·本脏》篇中就有较为详细的记载。如“肉胭不称身者,胃下”,“肉胭么者,胃薄”、“肉胭小面么者,胃不坚”和“胃下者,下管约不利”等等。征诸临床,胃下、胃薄、胃不坚和下管约不利,都是相互联系而往往同时存在“胃下”,是胃组织结构位置下垂的简称。古人根据“肉朋小而么”作出推断,“”是指腹部脂肪和躯干的脂肪。凡是瘦人“肉围”甚小,远低于标准体重者,易患胃下的疾患胃薄,是指胃壁肌层的厚度不足,也包括胃消化分泌功能欠佳。不坚与胃薄相联系,不仅功能不足,还具有组织结构上较脆弱、易损伤的特点。至于“下管约不利”可能指胃的下口—幽门管食物进入十二指肠的通道约束有余而畅通不够凡属上述胃下的病人,经X线钡剂检查所见,常常是胃呈鱼钩样,小弯横线低于髂嵴联线,胃的排空迟缓,并常伴有溃疡或慢性炎症(在胃镜检查时发现慢性胃炎的患病率尤高)。根据外科医生的经验,也大多认为上述病人合并急性胃穿孔而施行手术者,发生率大于正常人,而且术中所见胃壁也较薄。由此联想,古代凭借望诊面推断“胃下”、“胃薄”等形态方面为病理,这种经验是极为可贵的

(二)症状、病机

“胃下”的患者,临床表现大致有如下特点:

一般以瘦人较为多见,体重与身高不甚相称,呈“负重”型。饮食稽多绷自觉胃航您账不适、腹部或有坠胀感、伙水稍多后胃中常有辘辘之声。一般精神体力较差,不耐劳累。如伴有胃、十二指肠溃疡者,多数有上腹部疼痛,伴有慢性胃炎者,胃脘害胀尤显著,并可有曙

气、嘈杂、隐痛等症状

胃下的病机具有脾胃中气虚弱的一面,同时还兼有气滞和痰饮的病理因素,久病之人。气虚、气滞而易兼血瘀。由于脾胃升降气机失调,水谷腐熟、运化功能不足,中焦附气不振,气机不畅,以致湿浊痰饮易于潴留,血行滞涩,营卫气血生化之源不是

脾胃与肝密切相关,在脾胃气虚的基础上,肝木容易乘侮,肝气失疏,增加了原有胃中气滞的病理因素。如再加情志抑郁,气血瘀滞,或郁热与血瘀互结,即有可能演变成廉积面到

此外,若影响及肾,肾气虚弱,命火不足,不能暖土,使胃中痰饮愈聚愈多。水谷不易熟,水反为湿,谷反为滞,可以引起腹胀腹满,呕吐、反胃,或泄泻完谷不化,畏寒,下肢浮m脉象沉细等症。

由上分析,胃下的病位,不能单纯看成是在胃(脾),还涉及肝(胆)、肾等脏糖,病机演化也较复杂。若因中气虚馁,摄血无权,更可出现合并急性上消化道出血,甚面危及生命所以,对这种病应子以重视防治为要。勿以为胃下无碍,更不可简单地认为仅仅是”中气不足”,株守补中益气一法一方,治之不效而听之任之。

(三)治法大要

关于药物治疗,补益脾胃之气是医家所习知之法,我认为必须以“通补”为主,寓通于补,使气虚与气滞得以兼顾。这是治疗的关键之一,或者就是治法特点之一

胃下应重视治肝。特别是有些具有明显情志不畅的患者,或妇女原有或伴有血虚证,血不养肝,肝气容易横逆,以致疏泄失常,肝气郁滞。联系叶桂《临证指南医案》中曾说:“肝为起病之源,胃为传病之所”,治胃不忘治肝,这是治法特点之二

肾阳命火,暖胃熟谷,肾为胃之关。治疗胃下疾患应重视补益肾元。一般以阳虚为多见,自宜温肾助阳。既利于补益中气,发挥协同的药效,也有助于温阳化饮,促进胃的消化和排空功能,减少胃中的潴留液体。这也是治疗胃下应该重视的原则或特点之三

他如有郁热者宜清泄,药忌苦寒过度,免损脾胃。气滞血瘀者,宜理气佐以活血行瘀,但不可用破瘀药耗伤正气。对湿盛者应投以苦温或芳香之品,并重视佐用祛风胜湿之法,以鼓舞脾胃。

据我多年的实践经验,诊治胃下患者必须以辨证为主,较常用者有三法。服药调治,重视饮食、情志、起居等方面的调摄,适当锻炼身体,症状改善较为显著,×线钡餐复查也有不少患者有不同程度的改善。

1.补中理气法

此法也就是上面提到的“通补法”。旨在补益脾胃,兼以理气,补气与理气同用,寓通于

补。适用于一般胃下疾患,表现为院腹坠胀,饮食不多,饥时胃中不适,稍多食则又觉胀,

倦、脉细或濡,舌苔薄白等症。常用药如黄芪、党参、白术、炙升麻、怀山药、炙甘草、炒枳壳

广木香、炒陈皮、红枣等。遇寒则症状尤甚者,加入良姜,若胃脘隐痛喜暖喜按,酌加桂枝

甘松以温中,并配加白芍。

2.肝胃同治法

此法系疏肝理气与和中健胃相配之法,旨在疏调肝胃之气,增强消运功能。适用于胃下疾患自觉胃脘痞胀,甚则胀及胸胁,嗳气较多,得嗳则舒,食后尤甚,故常须走动或用手按揉,否则消化不良,脉象小弦或细弦,舌苔薄白等症。上述这些症状的发作或加重,往往与情志因素有一定的关系。常用药如苏梗、炙柴胡、炒白芍、炒枳壳、香附、佛手片(或佛手花)、白檀香、当归等。性情抑郁,胸闷不畅,加合欢花、广郁金、百合。腹胀甚则及于小腹者加乌药、炒小茴香、防风。神倦乏力,口干欲饮,舌苔薄净,病久肝胃阴虚者,配加川石斛、乌梅、麦门冬、木瓜、枸杞子,去白檀香。他如麦芽、鸡内金、建曲等和胃消滞药物,均可随证酌用,特别是麦芽,兼有良好的疏肝作用

3.温肾化饮法

此法温肾助阳,壮其命火,化痰饮,利小便。适用于胃下而胃中辘辘有声,泛涎清冷或呕痰涎,食少脘腹胀满,畏寒怕冷,甚则背腰部亦有冷感,舌淡白,脉细或沉细等症。用药如制附子、肉桂(后下或研粉另吞)、益智仁、法半夏、白术、泽泻、茯苓、猪苓、干姜、炙甘草等。如脘腹鸣响甚者,配加防风、藿香。呕吐甚者,酌加煅赭石、旋覆花、通草、蜣螂等与上药相伍,通利走窜,有利于使胃的“下管”通畅,胃中痰饮下行

胃下、胃薄之人,汤药宜浓煎,药液一般不宜过多,且须温服。还有一点值得一提,治胃

下、胃薄疾患的药味、剂量、剂型品种均不宜过多,以免有损胃气,务使医者、患者共同注意。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
http://www.tqjpg.com/jczd/12804.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医院地址: 健康热线: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 2014-2024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