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下垂的偏验方治疗

2016-11-9 来源: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

胃下垂是指整个胃的位置下移的一种疾病,发生胃下垂的原因与体质有关,其发病患者以瘦弱无力型体质者为多,女性发病率更高,主要是由于禀赋薄弱,平时缺乏锻炼,加之饮食失节、暴饮暴食,或七情内伤、劳役过度等,进而出现胃下垂。妇女由于生育较多,或患有消耗性疾病,或腹部手术有切口疝者,因为易使腹壁肌肉松弛,脂肪消失,腹压降低而引起胃的位置下移,也可引发胃下垂。

胃下垂在祖国医学中属“胃缓”范畴,虽非危险疾病,但由于胃的正常位置改变,会引发各种消化系统症状,如饮食不易消化,食后饱胀、压迫感,喜嗳气或伴反酸,或胃肠内漉漉有声以及大便秘结等。食后还常出现腹部牵引感与腰痛,甚至食后行走稍快,即因固定内脏的韧带和肠系膜的剧烈牵引,而引起胃脘疼痛,但胃下垂的疼痛主要表现为坠痛,站立与劳作时加剧,而在平卧时则可明显减轻或消失,这是胃下垂的主要发病特点。下面介绍几则偏(验)方,以供参考:

1.蓖麻仁10克捣烂,拌人2克升麻粉,制成直径2厘米、厚1厘米的圆形药饼,敷在头顶正中百会穴,用热水袋熨烫30分钟,每日3次,有提升补气之功效。

2.将黄芪、党参各40克,研为细末,取生姜2片,捣烂,加醋调成糊状。外敷于肚脐处,每日换药1次,连续贴敷10次。

3.将升麻5克,研为细末,用黄芪注射液1支调匀。敷于脐孔处,外用纱布覆盖,胶布固定,每日换药1次,连续7次。

4.补中益气丸1粒,研为细末,敷于脐孔处。外用纱布覆盖,胶布固定,每日换药1次,连续7次。

5.取干龙眼肉克,猪小肚1个,炖熟后服用,每日1剂。

6.鸡内金15克,米糠克。先将鸡内金洗净研成末,再将米糠置锅内炒至黄褐色后,与鸡内金末混合,成年人每次服3-5克,黄酒送服,每日2-3次。一般服药半个月后即可见效。

7.人参30克,黄芪克,炒枳壳60克,鸡内金40克,升麻60克,防风20克,炙甘草18克共研细末,蜂蜜为丸,梧桐子大,每次服9克,日服2次,温开水送服。

8.五倍子5克,蓖麻子10粒,捣烂如泥,空腹贴敷在头顶百会穴(两耳连线的中点),胶布固定,每日3次,每次10分钟,10日为1个疗程。

9.鲜石榴皮、升麻(研粉)各等量。共捣烂至粘结成块状,制成一直径约1厘米的球形物。患者仰卧,放凇腰带,将球形物放置于神厥穴(穴耻脐中),胶布固定,再用热水袋(水温约60度)熨烫脐部,每次半小时以上,每天3次,10天为1疗程。熨敷以饭前为宜,治疗期间注意休息,避免精绪波动,勿暴饮暴食。

禁忌:高血压、冠心病、甲状腺机能亢进、早期妊娠及咯血者,忌用本方。

10.龙眼肉克,猪肚半个。猪肚洗净,切决,与龙眼肉共炖汤。饮汤,吃龙眼肉、猪肚肉。连服几剂。

11.人参、砂仁各30克,苍术60克,陈皮20克,九香虫30克。共研细末装入胶囊,每次2克,一服3次。

12.何首乌30克,五倍子2克,肉桂1克。为未。分3次冲服。日1剂。

13.将15-20克苍术加水煎煮或用沸水浸泡,每剂可煎煮两次或冲泡2-3杯。每日一剂,可像品茶、那样慢慢饮服该药的药汁或浸汁,可连续服用1-3个月。

14.以鲜石榴皮与升麻粉同捣数量不定,以粘结成块为度)制成直径为1厘米的球形物,置于脐部,用医用胶布固定。患者取水平仰卧位,放松腰带,将热水袋熨烫脐部(水温60度左右),每次半小于以上,每日3次,10天为一个疗程,一般经3个疗程可获效。

熨敷以饭前为宜,高血压,冠心病,甲亢,早妊,咯血患者忌用。治疗期间注意休息,不要暴饮暴食,避免情志波动。本方药源充足,方法简便,安全可靠,副作用小。

15.韭菜籽60克,洗净捣烂,加蜂蜜克,调匀,开水送服,1日1次。

16.猪肚1个洗净,白果个,去壳去皮,白胡椒1.5克一起煮,分3次食用,连吃1—3个猪肚为1个疗程。

17.先将三十克桂圆肉加水煮沸,待冷后将鸡蛋一至二只打入碗内,用煮好的桂圆肉水冲人蛋中搅匀,蒸熟食用。每天早晚各食一次,直至痊愈。

18.先将米糠五百克放入锅内以文火炒至黄褐色,再放人鸡内金五十克,炒至鸡内金胀发后,从火上移开,稍后除去米糠,将鸡内金碾成细未,每次用温开水送服一至二克,每日三次。此方有健胃消食的功能,治胃下垂可获满意效果。

在服上两方期间,每天早晚各做一次“冲天运动”,即双手伸直过头,下蹲,起立作冲天状,如此反复进行三至四分钟,则效果更佳。

赞赏

人赞赏









































白癜风偏方有效吗
北京白癜风最佳最好的治疗方法

转载请注明:
http://www.tqjpg.com/jczd/1264.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医院地址: 健康热线: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 2014-2024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