辣妈生完娃肚子收不回去腹直肌分离惹的
2021-1-24 来源: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次北京痤疮治疗医院 http://hy.stock.cnfol.com/hangyezonghe/20210118/28649675.shtml
“生完孩子已经快半年了,体重也基本恢复到产前的状态,可是肚子上的肉肉还是很多,松松垮垮的,走出去别人都说肚子里还有一个……紧身的衣服也不敢穿了,可咋办?”
有研究统计后报道,产后腹直肌分离症在初产妇中发生率约30%,在二次妊娠中的发生率则高达50%以上!
我们先来了解一下
产后腹直肌分离症的原因
1、生理原因
人的腹部左右两边腹直肌由筋膜连接起来,连接的部位叫做腹白线。
怀孕时,逐渐增大的子宫会将腹肌拉长,使两条腹直肌从腹白线的位置分开,左右两边的腹直肌的距离也就变宽,当这距离超过2cm以上,就是腹直肌分离。
而腹直肌分离程度越严重,腹部肌肉的力量就越弱,就无法很好的保护腹腔脏器,也可能会损害前腹壁的正常功能。
身材纤瘦、多胎、多产、高龄产、肌肉张力低下、脊柱前凸的女性易患腹直肌分离;第一次妊娠时发生腹直肌分离的女性在第二次妊娠时发生腹直肌分离的几率明显增加;有过脐疝、腹壁疝和不稳定骨盆病史的女性在妊娠时也易发生腹直肌分离。
2、饮食影响
由于身体内分泌的影响,在整个孕期、尤其在孕早期,饮食结构会发生很大变化,口味嗜好也会发生改变,偏食、厌食多有发生,有些孕妇因担心肥胖,主观上少食,导致营养不良、机体组织弹性不足。
3、年龄因素
随着年龄的增长,机体的适应性整体会逐渐下降,可表现在皮肤、韧带、肌纤维的弹性下降。
4、运动缺乏
宝妈怀孕后,一般被当做女皇,得到非常周全的“照顾”,躺着的时间也越来越多,运动越来越少,腹部肌群逐渐弱化,腹壁肌肉运动较少,从而导致肌力不足。
5、衣着影响
孕妇衣着应舒适、透气。但有些孕妈因为嫌弃穿托腹裤或托腹带,无法透气,并且有束缚感。
为了减少不舒适感就会选择肥大的衣服,几乎对躯干没有一点束缚力,使承托胎儿的力量完全落在了腹肌上。随着胎儿不断地生长,体重地增加,腹部肌肉不堪重负,发生分离。
6、剖宫产
产后腹直肌分离症发生的高危因素之一。剖宫产手术会直接损伤前腹壁肌群及其腱膜组织,局部损伤处仅靠疤痕愈合,而疤痕组织的强度和弹性都会减弱,这些会导致产后腹直肌分离状态无法恢复,甚至进一步加重。
7、其他
多次剖宫产、巨大儿、多胎妊娠、腹部肌肉先天发育缺陷等也是导致产后腹直肌分离症发生的高危因素。
腹直肌分离的危害
1、腰背骨盆带疼痛
腹直肌分离的程度越深,腹部肌肉的力量就越弱,它对腰背部的承托力也就越小。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是,腹直肌分离无力导致竖脊肌过度工作。
2、导致体态异常
腹直肌分离会直接引起体态上的改变,影响骨盆的中立位,导致骨盆的前倾、侧倾,腹部突出,肋骨外翻等情况的发生。
3、造成内脏移位
长时间的腹直肌分离还会导致盆、腹腔脏器的移位。腹直肌分离三指以上的患者更容易出现小肠疝气等严重的问题。同时伴随着产后腹壁脂肪的增厚,就变成了很形象的“青蛙肚”:腹部膨隆、增厚,形成悬垂腹,状如“麻袋裹腹”,严重者可呈鼓状,腰围增粗,腹性肥胖。
产后腹直肌分离症患者侧方外观图
4、呼吸与消化
于产后腹直肌分离症,腹壁核心肌力减退,会造成前腹壁肌肉屏障功能减弱甚至缺失,导致腹腔内脏膨出、膈肌下降,使呼吸功能减弱、肺活量减少,胃下垂、肠蠕动减少,容易发生打嗝、嗳气、便秘等情况。
产后腹直肌分离症的预防及治疗
1、预防治疗
?孕期坚持适当的运动
经常做锻炼,不仅利于自然分娩,还对产后恢复非常有益。
?控制饮食、控制体重
营养均衡即可,既可以为胎儿生长提供足够营养,也可以避免营养过剩产生巨大胎儿。
?其他注意事项
避免任何弯腰卷腹的动作,例如仰卧起坐,弯腰起床;避免提举或扭转的动作;注意加强盆底肌与腹横肌的锻炼。
2、康复治疗(非手术治疗)
康复治疗(非手术治疗)的方案包括:
物理治疗
电疗,低频电能够刺激肌肉收缩,特别适合找不着腹肌发力感的妈妈们
手法治疗
手法治疗以筋膜放松为主,可以徒手或利用泡沫轴等筋膜放松器械进行全身的筋膜放松。通过手法刺激,促进身体新陈代谢,减少脂肪堆积,恢复肌肉、筋膜弹性和紧张度。
运动治疗(核心肌力训练与呼吸训练)
包括有呼吸训练、结合腹式呼吸的桥式运动,以及核心肌力训练等。
3、手术治疗
主要通过切除突出的脂肪,将分裂的腹直肌进行重新缝合复位。腹白线缺损较大的,可通过纤维网片面修补。
腹壁塑形术示意图
内镜下腹白线缝合术
内镜下将分离的腹直肌重新缝合复位,适用:分离程度3-5cm,伴有腰背痛,但外观形态变化不明显者。
内镜下腹直肌分离微创缝合手术
左图:穿刺孔位置,右图:缝合技巧
悦好月子会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