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电与中医藏象学说篇二
2020-8-13 来源: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次·07:00准时发布·
弘扬中医文化,传承中医技术、创新中医疗法!
04
生物电解读藏象学说
五脏与六腑通过相应频率的生物电互相联系并互相影响,如胆属肝、小肠属心、大肠属肺等等。五脏与六腑互相联系影响,同时通过经络生物电与五官互相联系,如肝主目、肾主耳,脾主四肢、肾主骨、肺主皮毛等,使全身四肢百骸、皮肤肌肉,与五脏六腑密切相关。通过生物电把全身各组织器官形成一个整体,它们的功能是互相联系影响的。五脏产生的生物电可以改变味阈值。针刺脾经的三阴交等穴位,感传到达舌即可引起味觉阈的显著降低。五脏产生不同频率的生物电,分别兴奋不同的味觉神经,如肝火上炎则口苦,脾阳上亢则口甘。当某个脏腑功能下降时,某些滋味就感觉不到。这是因为舌与五脏都有联系,五脏在舌面有相应的投射区,如舌尖属心。不同频率的生物电反映到面部,使面部偏向不同颜色,如肝火上炎偏青、心火上炎偏红。当人久病体虚,年老气衰时,生物电强度减弱,味觉神经兴奋性下降,则口中乏味,面部无华。
当脏器生物电的变化在体表显现出来时,往往证明病变已经发展到了一定的程度。民间有句俗话“病来如山倒,病去如抽丝”,形容疾病来得迅速,好的困难。其实疾病症状的出现,已经是生物电积聚到一定程度的体现,这也是需要—个过程的,只是在生物电积聚的过程中,没有外部表现,人们没有发现而已。未来生物电医学就是要发现人体内各脏腑生物电运行的规律,有助于疾病的早期发现和诊断,真正消灭疾病于萌芽状态。
05
生物电解读藏象学说的临床应用
体各脏腑器官之间就是通过不同颁率、波幅的生物电互相联系影响。人体是一个半导体,经络只能通过一定频率的生物电,使全身经络的运行路线相对稳定。当脏腑功能失调,则生物电强度、经络路线发生变化,也就是中医所说的气血紊乱。这也是身体产生低电阻点“阿是穴”,且无规律出现的原因。这充分体现了全身是一个整体,牵一发而动全身,是中医整体论治的理论依据。
所以,中医调节气的平衡,重视整体论治,实际上是调节全身生物电的平衡。当身体某部分生物电活动减弱,就出现气虚的症状,生命活力下降;而生物电太强又出现气上逆为火的症状,过量消耗营养物质,出现阴虚阳亢,同时产生的代谢废物增加;如尿素、水、无机盐等,造成病菌繁殖加快,出现炎症。
肾病出现水肿并面色黄,肝病面青或目赤,心脏病出现二尖瓣面容,体内炎症表现为发热等等,这些可以从外边直接探查到的“象”,都是体内“脏”失调的生物电大幅积聚在体表的反映。需要注意的是,要能在外部表现出来,就不是脏腑生物电一朝一夕的失常了。同时,“脏”与“象”之间并非一一对应的关系,而是多对多的关系,即某一脏的生物电失调,可以有多种外部表现;同样,某一种体表征象并不一定特指某一个脏腑出现了问题。
气血津液的生物电理论
中医学说认为,气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所以中医所说的气,大多数情况下指的是生物电。例如脾胃气虚,表现在足三里等穴位电位下降,电阻增高,脾阳上亢则相反。一般脾阳虚病人有明显的副交感神经偏亢,环腺苷酸/环鸟苷酸比值较正常人低。阴虚病人交感神经偏亢,环腺苷酸/环鸟苷酸比值较正常人高。阴虚火旺患者生物电活动明显增强:阴虚火旺者细胞钠泵活性明显高于正常者,而气阴两虚的人与正常人无明显差异。
普遍存在于哺乳动物细胞膜上的钠泵是阴阳虚症物质基础之一。钠泵是一种耗能过程,在整个基础代谢中占总数的30-50%,阴虚内热病人的症候类似于甲亢病人。因此,阴阳形成的物质基础与生物电密切相关。
阴虚内热证形成的原因是,外感内伤、久病体虚、造成阴液亏少,而脏腑器官产生的生物电相对较强,使新陈代谢需要消耗的营养物质相对匮乏,机体失却濡润滋养,阴不制阳,阳气相对偏旺而生内热,故出现一派虚热证候。
阳亢证形成的原因是,食用辛辣刺激物和某些药物、情志或病理刺激、气候、引起交感神经兴奋,造成生物电活动增强,新陈代谢加快,出现阳亢之证。而新陈代谢加快又需要更多的营养物质,造成阴液亏损,出现阳亢阴虚之证。
人体感受外邪,直接造成脏腑器官功能失调,造成阴阳失衡,出现疾病。
当人脏腑机能下降、全身副交感神经亢进、生物电强度下降、穴位电阻增高、形寒肢冷、四肢无力就出现阴盛阳虚的证状,这是疾病的危重证候。人体死亡时,生物电消失为零。
如果人体吸收充分的营养物质,体液循环正常,同时交感、副交感神经和生物电处于平衡状态,于是“阴平阳秘,精神乃治。”
阴和阳互相转化,左右人体的健康。所以阴阳平衡,实际上是生物电与营养物质,交感神经、副交感神经的平衡。
因为血液细胞都是通过表面的正负电荷来进行营养物质,氧气的交换、分解与结合的,所以适宜电流刺激可以大大促进血液细胞的活力、免疫功能,改变红细胞沉降率、血管博动和通透性,还有血液循环速度,生物电直接影响血液循环系统,是气为血之帅的原理。生物电的紊乱也会造成水液代谢失调,如气不化湿就出现痰饮。实验证明,体表出现痰饮的异常处,绝大多数出现电阻增高、电位降低的现象;而气上逆为火,生物电过强,则出现津液亏少,营养缺乏的现象。
07
淤血和痰饮的生物电理论
痰饮是机体水液代谢所形成的病理产物积存于体表和体内的表现。现代科学已经证明,痰饮出现在体表的部位,绝大多数都是病变器官在体表的投射穴位,并且局部出现电阻增高、电位下降的现象。使相应组织细胞新陈代谢活动减慢,不能消化营养物质,造成水液拘留,形成痰饮。中医通过整体论治,把全身各组织器官调节平衡来治愈此病。淤血是指机体某一局部的血液凝聚而形成的一种病理产物。中医通过药物可以影响血液循环,适宜的电流刺激可以大大促进血液细胞的活力,改变红细胞沉降率、血管通透性,是气为血之帅的原理。所以中药采用收敛止血、凉血止血、化淤止血、温经止血、活血祛淤药,通过调节全身生物电,都可以影响血液循环,治愈与血液循环有关的病症。中医不但能治病,还非常强调补养身体,如补中益气汤有补气的作用,使人体产生较强的生物电,治疗如胃下垂、视网膜脱离、脾胃气虚等虚弱性疾患。中药对内分泌也有影响:中医学的肾实际上指的是内分泌器官,而补阳药如鹿茸、鹿角等药都是兴奋全身交感神经,产生生物电,刺激全身组织器官恢复生命活力,同时刺激多种内分泌功能,恢复人体健康。但是服多了就会上火,破坏人体平衡,产生副作用。所以中药补益剂,十分讲究滋阴壮阳,一面补充必要的营养物质,一面恢复组织器官的生命活力,使人体在更高的水平恢复平衡。服用中药,可以调整脏腑功能活动,改变生物电运行路线。有经验的气功师和医学家经过服药,可以感受内气运行变化,还可以帮助气功锻炼,神医扁鹊就是服用长桑君的药,出现特异功能,为人们治病。
由于中医药的治病原理是用不同的药物作用于不同组织器官的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调节它们的生理活动,使生物电恢复平衡,整体论治,补不足,损有余,恢复患病组织器官的生命活力达到治病的目的,也是中医辩证论治有别于西医辨病论治的原因,所以中医理论与实践有模糊性的一面,治病主要凭经验。明白了这个原理,可以使中医走向定性化、定量化的正规道路,焕发出新的光彩。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