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直肌分离测评与修复训练,附视频收藏版
2020-12-22 来源: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次白癜风最好的医院 http://m.39.net/pf/a_4325725.html
产后腹直肌分离
产后腹直肌分离,就是产后妈妈比较常见的一种状况。
产后腹直肌分离症在初产妇中发生率约30%,在二次妊娠中的发生率则高达60%以上!
什么是腹直肌分离?
腹直肌位于腹前壁正中线两旁,由腹白线连接在一起。
妊娠时,尤其是到了妊娠晚期,增大的子宫会使腹壁扩张延伸,两侧的腹直肌会从腹中线——也就是腹白线的位置向两侧分离。
这种现象被称为腹直肌分离。
正常情况下等到产后,腹壁会逐渐恢复,腹直肌会再向中线靠拢,通常半年到一年即回到原先位置。
但如果遇到腹壁本身薄弱、或者双胞胎、胎儿过大、羊水过多、或者多次生产等情况时,产后半年腹直肌仍然不能回到原先位置的称为产后腹直肌分离。
腹直肌分离易发生人群
1、生理原因
女性在怀孕后,为容纳逐渐增大的子宫,腹部原本平行且连接的左右两条腹直肌逐渐分离,其交叉纤维被不断地拉长。
当怀孕超过3个月时,增大的子宫已经开始突出于盆腔,腹部开始膨隆,皮肤弹性纤维与腹部肌肉进一步伸长。
尤其是怀孕6个月后分离更加明显,当超过一定限度时,皮肤弹性纤维发生断裂,腹直肌腱也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分离。
随着婴儿逐渐增大,使腹壁明显扩张变薄,腹壁肌肉之一腹直肌出现分离,逐渐形成腹直肌分离。
2、饮食影响
由于身体内分泌的影响,在整个孕期、尤其在孕早期,饮食结构会发生很大变化,口味嗜好也会发生改变,偏食、厌食多有发生,有些孕妇因担心肥胖,主观上少食,导致营养不良、机体组织弹性不足。
还有些孕妇则不适当控制饮食,多食高热量的食物,导致体重增长过快,且营养不均衡。
这些会造成组织弹性下降,同时胎儿体重也会增加过快,形成巨大儿,导致腹壁扩张更明显。
3、年龄因素
随着年龄的增长,机体的适应性整体会逐渐下降;
可表现在皮肤、韧带、肌纤维的弹性下降,所以高龄产妇产后腹直肌分离症的发病率更高,分离程度也更严重,产后身体恢复更困难,所需时间相对会更长一些。
4、运动缺乏
孕妇、以及产后的妈妈躺着的时间也越来越多,运动越来越少,腹部肌群逐渐弱化,腹壁肌肉运动较少,从而导致肌力不足。
5、剖宫产
产后腹直肌分离症发生的高危因素之一。
剖宫产手术会直接损伤前腹壁肌群及其腱膜组织,局部损伤处仅靠疤痕愈合,而疤痕组织的强度和弹性都会减弱,这些会导致产后腹直肌分离状态无法恢复,甚至进一步加重。
6、其他
多次剖宫产、巨大儿、多胎妊娠、腹部肌肉先天发育缺陷等也是导致产后腹直肌分离症发生的高危因素。
腹直肌分离的危害
1、腰背骨盆带疼痛
腰背痛是指腰部或下背部疼痛。
腹壁肌肉功能减退,增加内脏下垂和盆底松弛的风险。
同时,盆底肌群功能障碍,盆底支撑面减少,会导致如尿便失禁,盆腔器官脱垂等并发症。
2、不良姿势
怀孕后由于腹壁的张力和弹性大不如前,盆底肌与膈肌托撑的腹腔与盆腔空间发生较大的改变,腰骶椎会承受更大的压力。久而久之,腹直肌分离患者会出现骨盆严重前倾,腰椎前凸的不良姿势。
3、外形美观
产后腹直肌分离症很少能自行愈合,因此易使腹腔内脏器向外膨隆,同时伴随着产后腹壁脂肪的增厚,就变成了很形象的“青蛙肚”:腹部膨隆、增厚,形成悬垂腹,状如“麻袋裹腹”,严重者可呈鼓状,腰围增粗,腹性肥胖。
4、呼吸与消化
于产后腹直肌分离症,腹壁核心肌力减退,会造成前腹壁肌肉屏障功能减弱甚至缺失,导致腹腔内脏膨出、膈肌下降,使呼吸功能减弱、肺活量减少,胃下垂、肠蠕动减少,容易发生打嗝、嗳气、便秘等情况。
腹直肌分离修复的最佳时期
月子期间,妈妈可以通过呼吸进行训练;
产后42天-90天是黄金修复期;
产后3-6个月是腹直肌分离修复的关键时机。
如果腹直肌分离在两指以下可以通过呼吸训练来帮助恢复,如果达到三指,建议找专业的产后康复老师修复。
腹直肌分离测评视频详解
腹直肌分离修复训练法
腹直肌分离测评视频详解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