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季养生不同的年龄段人群养生要点

2020-11-3 来源: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

白癜风什么情况 http://pf.39.net/bdfyy/bdfzj/191018/7546255.html

生命是“天地合气”的结果,《黄帝内经》中记载:“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春、夏、秋、冬,四季有不同的气候特点,人们的养生也应该应天顺时,在不同的季节,对不同体质采取不同的养生方法,以达到天人和谐。

秋天是收获的季节,此时阳气慢慢收敛,阴气渐渐强大,到了阳消阴长的过渡阶段,人体的生理活动将随夏长到秋收而发生相应变化。

秋天养生一定要收敛人体的真阳,把保养体内的阴气作为首要任务,即我们常说的“春夏养阳,秋冬养阴”。

在饮食起居方面既要注意防燥,又要注意御寒。

那么,不同年龄段人群在秋季养生的侧重点也是不一样的!

各年龄段人群秋季养生概要

小儿秋季防阴虚致病小儿秋季多发咳嗽,多由上呼吸道感染等引起,应定时开窗,居室保持适当湿度,及时增减衣被,不可过于保暖,保证充足睡眠。三根汤可治疗初期小儿上呼吸道感染,推拿肺、脾经,点揉天突、膻中、肺腧等穴可预防小儿咳嗽;对风燥热邪所导致的咳嗽可采用丝瓜花蜂蜜汤频饮治疗。平时少吃羊肉、荔枝等燥热伤阴的食物,忌辛辣刺激、卤、腌、酱类食物。秋季是小儿急性肾炎的高发季节,通常是由阴虚导致外感风热湿毒所引起的。因此,素体阴虚小儿多发此病,以全身浮肿、少尿、血尿和高血压为主要表现。平素预防可选用金银花、连翘、射干、蒲公英等清热解毒类药物,如肾病水肿在食疗上可选用赤小豆、鲤鱼、冬瓜、丝瓜络等食物调摄。青中年秋季防燥邪秋季易于感受燥邪,多见口舌干燥、咽痛、干咳无痰、痰中带血等症。燥有温燥和凉燥之分,初秋多为温燥,用胖大海冰糖水代茶饮可防秋温燥;晚秋多为凉燥,用姜糖苏叶牛蒡饮代茶热饮预防凉燥,或选择桔梗、百部等。治疗燥邪宜微辛甘润,不可用发散、苦寒等药物。清代著名医家俞根初在《通俗伤寒论》中记:“故秋燥一证,先伤肺津,次伤胃液,终伤肝血肾阴”感受燥邪日久可见胃阴亏损,表现为胃部隐痛、咽干、舌红少津,脉细数。胃液不足者予以酸甘化阴以养胃液,不可过汗出。平时可多吃糯米、小米、南瓜等益胃养阴的食物,多饮五汁饮可清热生津。燥邪移至下焦可产生肠枯便秘等病症,草决明泡水代茶饮可预防便秘。老年人秋季防宿疾秋季是老年人旧病的复发季节,如慢性支气管炎、中风、冠心病、风湿等疾病,其中以肺病最为常见。元代养生学家邹铉在《涛亲养老新书》提出“其新登五谷,不宜与食,动人宿疾”新打下的粮食因其生发之机太旺,易引发旧疾。秋季老人多发肺病,表现为咳嗽、喘症,其病机为肺气壅滞、肺失肃降,多与痰浊内伏有关,不宜过多进食肥甘厚味之品,应多食薏米、柑橘等健脾利湿的食物。入秋后应积极预防感冒,天气较冷时防止吸入寒凉干燥的空气,以冷水洗脸,积极锻炼,增强耐寒能力。因痰热上壅引发的喘嗽发作,不宜食用辣椒、花椒、芥末、茴香等热性食物,采用贝母、瓜蒌、竹茹等清热化痰;寒痰内阻引发的喘嗽,不予苦瓜、桑椹、豆豉、马齿苋等,以贝母、半夏、生姜等药物温化寒痰;肺疾同时发生者佐以杏仁、白果等敛肺平喘之品。传统养生学作为中医学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已经越来越得到人们的重视。中医养生学在继承传统中医理论和古代哲学思想的基础上,重在预防为主,通过持之以恒地坚持正确而科学的饮食、精神、起居调摄,使人们远离疾病的困扰。各年龄段人群因生理特性的不同,也应该采用不同的养生方法。现代疾病的预防非常重要,中医养生学为现代疾病的防治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秋季是一年当中的养生旺季,俗话说:“一夏无病三分虚”,立秋之后气温骤降,人体很容易困倦乏力,这就是在提醒各位,秋季到了需要做好养生保养,为即将到来的寒冬储备能量。而艾灸作为我国的一种传统中医文化,对身体的调理作用效果很好。秋季养生应当艾灸以下9大穴位:

01

大椎穴

主治疾病:热病,疟疾,咳嗽,喘逆,骨蒸潮热,项强,肩背痛,腰脊强,角弓反张,小儿惊风,癫狂痫证,五劳虚损,七伤乏力,中暑,霍乱,呕吐,黄疸,风疹等。

02

神阙穴

主治疾病:泄痢,绕脐腹痛,脱肛,五淋,妇人血冷不受胎,中风脱证,尸厥,角弓反张,风痫,水肿鼓胀,肠炎,痢疾,产后尿潴留等。

03

关元穴

主治疾病:中风脱症,肾虚气喘,遗精,阳痿,疝气,遗尿,淋浊,尿频,尿闭,尿血,月经不调,痛经,经闭,带下,崩漏,腹痛,泄泻,痢疾及尿路感染,功能性子宫出血,子宫脱垂,神经衰弱,晕厥,休克等,并有强壮作用。

04、气海穴

主治疾病:虚脱、形体羸瘦、脏气衰惫、乏力等气虚病证;水谷不化、绕脐疼痛、腹泻、痢疾、便秘等肠道病证;小便不利、遗尿;遗精、阳痿、疝气;月经不调、痛经、闭经、崩漏、带下、阴挺、恶露不尽、胞衣不下等妇科病证。水肿鼓胀,脘腹胀满,大便不通,泄痢不禁,癃淋,四肢乏力。妇科病、腰痛、食欲不振、夜尿症、儿童发育不良等。

05、命门穴

主治疾病:虚损腰痛,遗尿,泄泻,遗精,阳痿,早泄,赤白带下,月经不调,胎屡坠,汗不出,寒热疟,小儿发痫,胃下垂,前列腺炎,肾功能低下。

06、膻中穴

主治疾病:胸痹心痛、腹部疼痛、心悸、心烦、呼吸困难、过胖、过瘦、呃逆、咳嗽、气喘、咯唾脓血;产妇缺乳症、乳腺炎、噎嗝,收缩等。

07、肺俞穴

主治疾病:肺经及呼吸道疾病,如肺炎、支气管炎、肺结核等。

敬天爱人利他多赢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转载请注明:
http://www.tqjpg.com/jbjj/10350.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医院地址: 健康热线: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 2014-2024
    今天是: